對於許多基隆人來說,海邊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每到夏天,長輩們總會耳提面命地叮囑:「小心遠離岸邊,當心瘋狗浪。」這句聽了無數遍的提醒,背後其實隱藏著血淋淋的統計數字:根據台北醫學大學的統計,台灣海岸地區在過去 20 年間,瘋狗浪事件已超過 300 件,平均每年有超過 25 人因此意外落海。
即使在看似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海中仍潛伏著巨大的威脅。2024 年基隆嶼外礁就發生了一起悲劇。當時海面平靜,風浪也符合出海規定,但一陣突如其來的瘋狗浪,仍將 7 名釣客捲入海中,造成 1 人不幸罹難。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們,瘋狗浪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的「無預警」。這種被稱為「海中隱形刺客」的巨浪,正是基隆長輩們多年來不斷強調的警訊。
到底瘋狗浪是什麼?
長浪形成的科學原理
瘋狗浪這個俗稱,源於其來勢洶洶、難以預測的特性。在科學上,它其實是「湧浪」,又稱為長浪,是指波長較長、能量集中,且能在遠處傳播而不易消散的海浪。當這些長浪從外海傳到近岸時,受到海底地形、海流等因素影響,其波高會突然增高,形成高達 1 倍甚至數倍於平均波高的巨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瘋狗浪。
中央氣象署(原氣象局)將瘋狗浪分為兩種類型:
- 隨時出現型:這種類型會持續侵襲海岸,就像真正的瘋狗見人就攻擊,讓海岸活動充滿危險。
- 突然發生型:這是最危險的一種。海面原本風平浪靜,毫無徵兆地突然激起巨浪襲擊岸邊,如同正常的狗突然張口咬人,令人措手不及,難以反應。
瘋狗浪的形成秘密:三大科學成因
海洋大學教授蔡政翰的研究指出,瘋狗浪的形成主要有三大科學原因:
共振效應:能量瞬間放大,形成滔天巨浪
外海的湧浪在傳向近岸時,會受到海底地形的影響,產生區域性的近岸流。當這股近岸流與當地的海水相互作用時,可能引發「共振效應」使海浪的能量瞬間放大,形成滔天巨浪。
波峰堆疊:浪高疊加,巨浪衝擊海岸
當外海的湧浪移動到較淺的大陸棚時,由於水深變淺,海浪的相位速度會變慢。此時,後方的海浪會追上前方,造成多個波峰相互堆疊,形成振幅更高、更陡峻的巨浪,進而衝擊岸邊。
海流變化:與當地海浪疊加,破壞力加乘
湧浪若遇到近岸海流的變化,其波高會被加乘,並快速向岸邊推進。當它在突出海岸的磯岩、防波堤或消波塊等地形處與當地海浪疊加時,便會產生極具破壞力的瘋狗浪。
這三種原因都說明了,瘋狗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科學依據的自然現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長浪在深海中通常不易察覺,但一旦抵達近岸,在地形效應下,可能突然出現 3 到 4 公尺高的巨浪。在風平浪靜時,人們往往會失去戒心,因此更容易釀成意外。
瘋狗浪的「慣犯」區域
瘋狗浪的出現雖然難以預測,但氣象專家們仍歸納出一些好發時段和地點,提醒民眾特別留意。
高風險時段:瘋狗浪的好發季節
瘋狗浪並非全年無休,它與季節性氣候和天氣系統息息相關。以下四個時機點,是瘋狗浪發生機率較高的時段:
- 冬季東北季風強盛時:每年 10 月至隔年 3 月,強勁的東北季風會驅動海浪,特別是東北角海岸,容易出現強勁的湧浪。
- 夏季西南季風強盛時:與東北季風相似,西南季風盛行時,西南海岸線也必須注意湧浪的危險。
- 颱風生成前後:即使颱風距離台灣很遠,其外圍環流仍可能在台灣近海產生湧浪,這些湧浪會悄無聲息地傳抵海岸。
- 農曆初一或十五前後三天:在滿潮時間若再有季風或颱風等因素加成,大湧浪出現的機會將會大大增加。
綜合來看,每年 6 月到 11 月是瘋狗浪的高發期,特別是在颱風季與東北季風盛行期間。研究發現,9 月的發生頻率最高,其次是 11 月到隔年 2 月,而在 7 到 8 月颱風接近時也易發生。

藏危險的海岸地點:瘋狗浪的「慣犯」區域
瘋狗浪事件通常發生在以下幾種地形:
- 靠近海邊的平台、礁石磯岩:這些地點看似是絕佳的觀海或釣魚點,但卻是直接面對海浪衝擊的第一線。
- 海堤邊的消波塊:消波塊的設計雖然是為了消減海浪能量,但當瘋狗浪來襲時,巨大的浪花仍可能越過消波塊,將人捲入。
- 燈塔附近的防波堤:防波堤通常深入海中,容易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湧浪衝擊。
- 非核定的海水浴場:這些區域通常地形複雜,海底礁石多,容易造成地形效應,形成瘋狗浪。
在台灣沿海,東北角海岸是瘋狗浪發生次數最多的地區。其中,基隆市外木山和新北市三貂角更是榜上有名的危險海域。根據科技大觀園的數據,近 15 年來,新北市的瘋狗浪事件發生次數多達 108 次,其次是基隆市的 56 次。

面對瘋狗浪,保命要訣與自救方法
要預防瘋狗浪的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遠離危險區域。氣象局列出的防範口訣:「好發的時節不近海、常見的地點請遠離、警告的標誌要注意」,簡潔有力地總結了最重要的保命原則。
親海前的三道防線
- 遵守「風力679」守則:如果平均風力達到六級、最大風力七級或最大陣風九級時,絕對不要到海邊。
- 慎選地點:避免太接近斷崖地形或突出海岸的礁石。如果看到礁岩上有青苔或水草,代表此處經常被海浪拍打,應立即離開。
- 觀察海浪規律:抵達海邊後,先花 5 到 10 分鐘觀察海浪的規律,特別是注意浪花最高拍打到的位置,並在此位置後方保持安全距離。

如果不幸被瘋狗浪捲走,怎麼辦?
如果不幸被瘋狗浪捲入海中,請保持冷靜,並遵循以下步驟:
- 穩住身體重心,壓低身體:盡可能降低重心,避免被巨浪再次捲走,並尋找可以抓握的物體。
- 保護頭部:用雙手護住頭部,以免撞擊到礁石或其他硬物而昏厥。
- 尋找漂浮物增加浮力:如果身邊有任何漂浮物,例如浮木、保麗龍等,緊抓不放以增加浮力。
- 順著海流往外漂:不要急著游回岸上,因為近岸的海浪可能會把你再次打回礁石上。應順著海流的方向往外漂,游到沒有海浪的區域,保持體力,冷靜等待救援。
為了減少瘋狗浪帶來的意外,氣象署自 2015 年起發布「長浪即時訊息」,提醒民眾注意海邊的長浪危害。當你看到長浪警報時,務必立即遠離海岸危險區域。

基隆長輩們的叮嚀絕非迷信,而是累積無數血淚經驗的智慧結晶。2024 年基隆嶼的悲劇再次提醒我們,即使在合規的海況下,瘋狗浪仍可能突然來襲。在享受海邊美景的同時,務必將這些保命要訣謹記在心,讓每次的海邊之旅都能平安歸來。
記住:海浪可以如浪花般輕盈,卻也可以如海嘯般帶來巨大災害。面對大自然,謙卑與敬畏才是最好的防護。
瘋狗浪常見問題FAQs
瘋狗浪和海嘯一樣嗎?
瘋狗浪和海嘯是不同的。瘋狗浪是長浪在近岸地形效應下造成的巨浪,通常是單一或連續數道的大浪。海嘯則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等引起,是整片海水的大規模移動,威力更巨大且影響範圍更廣。
除了海邊釣魚,還有哪些活動要特別注意瘋狗浪?
除了釣魚,在海邊觀浪、拍婚紗照、或是靠近海岸平台的遊憩活動,都應該隨時保持警覺。只要是靠近岸邊的活動,都應注意瘋狗浪的潛在危險。
如何知道海邊是否有長浪警報?
中央氣象署會發布「長浪即時訊息」,提醒民眾注意海邊的長浪危害。在前往海邊前,可以透過氣象署官網或相關 APP 查詢最新資訊。如果看到長浪警報,務必立即遠離海岸危險區域。
延伸閱讀
海邊戲水後傷口紅腫熱痛?被水母螫傷「母湯」塗尿塗酒精,快沖水就醫!
基隆海濱景點|盤點逾10個海邊打卡好去處,假日來基隆看海、拍美照
基隆玩水景點推薦|盤點11處基隆親水遊憩區,夏天消暑、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