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共有682座防空洞,位居全台之冠,不僅成為基隆的在地特色,甚至還因此登上《紐約時報》。近期《紐約時報》以「台灣防空洞:一個生死共存的空間」為題,描述基隆將戰爭遺跡變為文化綠洲的巧妙過程。有高齡逾90歲的基隆耆老向《紐約時報》分享二戰時期在防空洞避難的故事,當時美國大兵轟炸基隆港,還在念小學的他與親友、鄰居等人,從早到晚都在防空洞裡度過,大家一起分享食物、交談,而洞穴外頭則是轟隆的爆炸聲,「那是唯一安全的地方」。
#防空洞年久失修難管理 基隆市府推再造整合計畫
基隆有九成以上土地是山地,在這樣特殊的地理條件下,基隆的防空洞大多是在山壁上挖築而成,不過這些防空洞大多在二戰時期因應戰爭所建,幾乎沒有地契,使得管理不易,再加上年久失修,多半已成為廢墟。
基隆市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再造整合計畫,將荒廢已久的防空洞整建翻新;其中,預計今年底完工的基隆新地標「基隆塔」就建在舊防空洞和隧道之上,市政府也在下方的防空洞內增建電梯,串聯周邊多處景點與廟宇,提供市民和遊客休憩空間。
#廢棄防空洞改建成餐廳 基隆在地青年盼保留世代回憶
不只如此,也有民眾將防空洞「再利用」,改建為餐廳;例如位在正濱漁港的「河豚很多」,老闆苗詡靚是基隆在地青年,意識到防空洞對於好幾代基隆人的重要性,覺得廢棄、堆滿垃圾相當可惜,因而將防空洞改建為餐廳,成為許多人來到基隆遊玩必去的知名打卡餐廳。
#在地畫家與居民聯手 將防空洞打造為大型公共藝術
除了改建防空洞,一群關心基隆在地文化的青年,推動「梓桑巷磁磚彩繪計畫」,邀來基隆知名畫家王傑與當地居民,一起修繕防空洞外的防爆牆,費時半年、打造348片有基隆八景及歷史建築許梓桑古厝等文化元素的特色磁磚,成為充滿在地意象的大型公共藝術,也吸引不少民眾前來打卡,增加外界對基隆歷史的好奇心。
基隆防空洞承載世代的回憶,從恐怖的戰爭慘況到現在藝術與生活共融的空間,來到基隆旅遊的民眾,不妨一同探索基隆歷史之美,找尋各時代在這座城市留下的生活軌跡。
延伸閱讀
基隆在地人帶路!解鎖11個網美IG打卡熱點:百年防空洞、基隆燈塔、八斗子看海秘境
打開神祕通道!整建「基隆信二路防空洞」照片出爐,網驚:原來裡面這麼深
基隆另類第一!防空洞多達682個,除了緊急避難還可以賣牛肉麵、做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