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潮藝術是基隆市文化局自2015年舉辦的一項藝術活動,至今已邁入第8年,藉由藝術喚起在地認同。而2023年基隆潮藝術以「海光介面」為主題,規劃「海底奇幻-永恆之藍」、「海之表面-遇見希望之光」、「穿越介面-藍與人之對談」三項子題,呼籲人們應該善待豐沛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思考波光粼粼的介面上與下之間,人們與海洋系統的交互關係。
2023基隆潮藝術活動資訊
2023基隆潮藝術
展覽日期:2023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
開放時間:周一至四10:00-20:30;周五至日10:00-21:30
【海底奇幻–永恆之藍】
展區位置:漁會正濱大樓至舊正濱派出所一帶
【海之表⾯–遇見希望之光】
展區位置:正濱漁港色彩屋至觀景台一帶
【穿越介⾯–藍與人之對談】
展區位置:阿根納造船廠、和平橋至和平島觀光漁市一帶
電子手冊:下載請點我
2023基隆潮藝術作品
過去,舊正濱魚市場名為「水產館」,它曾是漁民們停泊生活的主要空間;而今,在時間的流轉下,基隆與海洋持續生生不息。同樣的建築、不變的牆面,在過往與現在、海底與岸上、人與生態之間,靜靜地承載。界面,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接觸面,藝術家將之想像成不規則的平面,在動與靜、抽象與具象間,刻畫想像。
No.02〈微光漂浮〉〈Glimmering Float〉
〈微光漂浮〉〈Glimmering Float〉
創作者:王振瑋
創作媒材:塑料、彈性布、金屬管、LED燈等
展出地點:舊正濱派出所廣場
作品探討海洋環境中的因子和生物的聚合擾動所產生的激發作用。演化中的生物,發光是自身物質所產生?抑或是自體與外在分子連結的化學反應?在多元的觸碰中,我們繼續演進。
〈強大的水母〉〈Mighty jellyfish〉
創作者:路瓦・里維拉&鎰呈行
創作媒材:金屬、織物、PVC管
展出地點:舊正濱派出所廣場
水母可能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古代化石表明,它們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 5 億年。當其他海洋動物在更溫暖、酸性更強的海洋中掙扎求生時,水母正在蓬勃發展,而且數量可能還會增加;其中一些可以在一夜之間產下45,000個卵。透過這個裝置,創作者想藉由在船上創造一個微生態系統,展示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古老生物的生長階段,來代表水母的生命週期。
No.05〈現代海洋野生生物〉〈Modern Ocean Wildlife〉
〈現代海洋野生生物〉〈Modern Ocean Wildlife〉
創作者:大岩・奧斯卡
創作媒材:充氣球體、洞洞布、舊漁網
展出地點:正濱漁港彩色屋前船隻停靠處
這個裝置的中心主題,是對由人類污染引起的海洋環境惡化發出警示。作品以幽默的方式呈現,海洋生物將被投入海洋的垃圾所取代;在漁船頂部儲存的「當日漁獲」,將以一種教育性的方式展示。
No.06〈深海對話〉〈Dialogue of the Deep〉
〈深海對話〉〈Dialogue of the Deep〉
創作者:曾煜譡&雨恆鐵藝
創作媒材:金屬、複合媒材
展出地點:正濱漁港彩色屋前船隻停靠處
《深海對話》是一以深海潛水伕頭盔為概念的藝術品,旨在探索海洋永續問題。作品呈現一巨大頭盔,內含多元素和互動介面。穿戴者進入作品,仿佛成為深海潛水員,探索海洋景觀、生態多樣性和污染問題。互動介面讓觀眾探索不同海洋場景,反思人類對海洋的影響。這藝術品旨在喚起關於海洋永續的關切,激勵行動。透過互動,觀眾深入了解海洋生態系的脆弱性,呼籲保護環境。《深海對話》引領人們深入海洋,以藝術方式對話,促進共同守護海洋的永續未來。
No.07〈順光號〉〈Shùn Guang Hào〉
〈順光號〉〈Shùn Guang Hào〉
創作者:詹維欣
創作媒材:鐵件、複合媒材、LED燈具
展出地點:正濱漁港觀景台
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基隆漁港,在日治時期是繁榮的漁貨商港,更是帶動北部遠洋漁業的重要基地。討海人駕著漁船出海,頂著烈日與強風,和大海拚搏,為家庭與地方產業帶來滿滿收穫與希望。作品《順光號》是由光幻化而成的船,她會帶領您進入奇幻的時空,順著光的方向,航向未知,大膽地乘著光影去捕捉美好的想像吧!
No.08〈介隙之光〉〈Interstice Light〉
〈介隙之光〉〈Interstice Light〉
創作者:禹禹藝術工作室
創作媒材:鐵件、水霧裝置、LED燈具
展出地點:阿根納造船廠遺址
基隆是一座多雨又鄰海的城市,水以不同的姿態介入了當地人們的日常之中,產生緊密的連結關係。在水的介面之上與介面之下,光是唯一可同時存在的能量;從水的縫隙之中,光的能量引領著生命的方向。《介隙之光》以延伸的線條陣列成放射狀,展現出光的姿態;從邊界散出的點點亮光與霧氣,遊走在光的介面,成為傳遞的載體,串連起這座城市中生命的各種樣態。
No.09〈流〉〈Flow〉
〈流〉〈Flow〉
創作者:李奇鴻
創作媒材:竹竿、布料、線材
展出地點:和平橋一側欄杆
「和平橋」為全台第一座跨海大橋,不只連接社寮島(和平島舊稱)與台灣本島兩端點,在海洋文化的發展脈絡下,同時具備串接異質文化、沉積界面之意義。從四百多年前(16世紀)居住在和平島上的平埔巴賽族算起,歷經了不同的文化及政權;現今,島內的Alapawan(阿拉寶灣部落)及對岸的Kihaw(奇浩部落)為目前基隆阿美族最大聚落群。《流》以阿美族的十字繡為意象,製作大型圖騰,以圖騰呈現這四百年間隨洋流而來的文化:八角星(原住民族:巴賽、阿美)、聖薩爾瓦多城(荷西時期)、龍(明鄭、清領)、旭日(大日本帝國)、虎(台灣民主國)。文化在浪裏堆疊、同時也在風中相繼流逝;在如虹的歷史之流間往返,同時也順著潮水繼續流。
No.10〈瓶中船—浮沈〉〈Ship in a bottle-ups and downs〉
〈瓶中船—浮沈〉〈Ship in a bottle-ups and downs〉
創作者:王耀瑞
創作媒材:鐵、電子絲絨、金蔥線、LED燈
展出地點:八尺門停車場旁
船隻象徵陸地與海洋二個世界的橋樑,作為一艘橫向行駛的軸線,穿梭的是面對海洋壯闊的勇敢冒險,與回歸陸地時的安定與豐碩;連結的是航向未知世界,與反芻已知架構的探索。透過玻璃瓶內外,瓶中空氣與瓶外海水的對映,瓶中的船成為海平面上視線的焦點,以船的造型橋接水與空氣二項介質,試圖辨證海洋與天空──這兩個被海平面一分為二、上下迥異的世界,看似二元對立,實則互相照映、相生共融的永續關係,海天一色交融成為一個整體。《瓶中船—浮沉》想經由放大的藝術,將袖珍的「瓶中船」放大至近五公尺長寬,讓精緻的袖珍之美駐留台灣東北的基隆港灣,放大展示。
延伸閱讀
2020基隆潮藝術:台版威尼斯變身海上美術館,邀請大家一同感受「海的一日」
整座屋頂都是我的畫布!「小李顏料行」為600坪魚棚抹上橘色光芒
基隆景點|一起來逛有著「台版威尼斯」之稱的正濱漁港,順遊阿根納造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