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中會邀請孤魂野鬼前來享用信眾準備的美食,在普渡送孤之後,一般習俗還會舉行俗稱「跳鍾馗」的神祕「押孤」儀式,讓滯留不去的鬼魂盡早離去。
傳統民間押孤儀式-跳鍾馗
台灣跳鍾馗習俗有兩種形式,一種由傀儡鍾馗爺擔任,另一種由道士或戲班演員扮演。跳鍾馗向來是台灣民間極具神秘色彩的一項演出儀式,主要用來驅鬼、除煞,由於禁忌繁多,所以不是能圍觀的演出。
跳鍾馗的三大用途:送孤、除煞、壓屍
鍾馗並不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但他普遍被認為是治鬼之神,「跳鍾馗」常用在「送孤」、「除煞」和「壓屍」之科儀。所謂 「送孤」意即普渡之後送走孤魂野鬼,以免好兄弟駐留不去。「除煞」則用於開廟(廟宇新建或重修落成)、開台(戲台開台首演)、開地(拓墾新開發之地)、謝土(新居或新墳完工);台南、高雄沿海地區在結婚、做壽、彌月祭拜天公之前,也要先跳鍾馗除煞以表慎重。
「壓屍」則常見於台灣北部地區,每當發生車禍、礦災、溺水、自殺等意外事故,為避免「枉死鬼掠交替」就必需「跳鍾馗」驅鬼,以免事故重複發生。
跳鍾馗的歷史:大儺儀式
古人每至臘月(農曆十二月)即舉行「大儺」儀式以驅逐鬼魅,而驅鬼所使用之棍棒則被稱為「終葵」,經過時代的更迭,終葵就成了鍾馗,「跳鍾馗」也成為驅鬼避邪的象徵。
宋代以來,鍾馗被更加「人格化」,相傳鍾馗是終南進士,滿懷志氣卻因長相太醜被皇帝所逐,鍾馗憤恨乃頭觸金階而亡,死後受封為「驅魔大神」,閻王命含冤、負屈兩將軍助其斬除妖魔,並將奈河橋小鬼化為蝙蝠,任其嚮導。
而隨著雞籠中元祭即將步入尾聲,還是能在街邊騎樓看見普渡的蹤跡,雖然不是每個場合都會「跳鍾馗」但較大的廟宇還是會準備這項科儀。
9月3日基隆老大公廟會「關龕門」,儀式由道長帶領主普張廖簡姓宗親會等貴賓,進行淨壇、恭讀疏文敬告天地,並依循古禮上香、獻花、獻果;再將裝有登記簿、鑰匙的錦盒取出,記錄關龕門時辰及姓名後,鎖上門鎖,完成整個關龕門儀式。
延伸閱讀
不只中元節放水燈!看懂水燈歷史、禁忌,指引好兄弟平安找回歸屬
基隆中元祭主辦廟、150年歷史「覺修宮」另有別名?主祀「田都元帥」介紹、禁忌一次懂!
「故鄉竟有這樣的地方!」網友開箱太平青鳥書店、基隆美術館:文青體驗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