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西岸碼頭的夜晚,依舊燈火通明,橋式起重機此起彼落交錯升降,三三兩兩個碼頭工人並排走在一起,24 小時不間斷地裝卸來自世界各地的南北貨物。下崗後,工人們走入茶店、小吃店和朋友小酌談天,舒緩日夜工作下的疲勞。
35 年出生的林德旺,從年輕時候開始,即在碼頭工作直至退休,他經歷過基隆碼頭鼎盛時期,也見證碼頭貨運業的衰退。他也和許多碼頭工人一樣,住在臨近西岸港邊的罾仔寮山城,活過那對基隆而言極為特殊的年代。在碼頭興盛時期,碼頭工人們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西岸碼頭不夜城
「當年在碼頭工作的薪水,要比其他行業的薪水高出兩三倍,是基隆非常不錯的職業,我幾乎一輩子都在碼頭工作。」林德旺 14 歲畢業後,先是到鐵工廠上班,結婚後,才由丈人推薦他到碼頭負責港務局的裝卸工作。
當時正逢越南戰爭時期,美國需要大量運送物資到越南,包含鐵、水泥、武器等,碼頭工作相當忙碌,也相當缺工。
林德旺負責的裝卸工作十分耗體力,當時還沒有貨櫃,都是靠工人將貨物裝卸於散裝雜貨船上。直到有了貨櫃集貨箱後,才不需要那麼多工人協助,許多工人一個月中有一半時間可以放假休息,多出許多自由時間。
碼頭的裝卸工作是不分晝夜在進行,工人必須要 24 小時輪班工作,從不間斷休息。每班會有班長負責派工,會在貨船抵達前,分派好一定數量的工人到場等候,同時也要負責分發工資,在扣除港務局費用、匯費,剩下的錢才會給工人。因此,工人每次領到的薪資都有些微不同。
在民國 70 年左右,在碼頭工作一個月的薪水約有 5-6 萬,與當時大陸船員一個月跑船收入不到 1 萬元相比,可見其薪資優渥,也因此吸引全台各地的青壯年男性聯袂前來。
林德旺從 25 歲開始在碼頭任職,直至碼頭工會解散,碼頭工作轉入民營化後,最後到民營聯興裝卸公司工作了 8 年,一路做到 60 歲退休。
在工作之餘,碼頭工人也有屬於自己的娛樂。
碼頭工作者下崗後的娛樂
「以前的娛樂沒有現在那麼多,碼頭工人下班後,普遍會跑去喝酒、賭博,或者去茶店。當時基隆的茶店約有 100 多間,幾乎可以說是碼頭工人在經營,因為都們是最主要的客人。」和其他工人一起住在罾仔寮的林德旺,則沒有去茶店的愛好。平常時候,多是在家裡種花種草,修整房子。
「在碼頭裡有許多來自外國的貨船,會有多餘的廢料如木板、美耐板,我們都會撿回家改造自己的房子。」林德旺說。罾仔寮一帶的老房子幾乎都是國有的木板房,許多人會自己動手改造房屋,後來政府才慢慢開放給人購買,並改建成磚頭水泥房。
林德旺和社區的關係相當緊密,他會定期參加太平宮媽祖遶境活動,還曾經擔任過爐主,每年定期會南巡、北巡各處參拜。他和鄰里關係極好,有時外出時,還會寄放鑰匙給鄰居保管,平時鑰匙放在哪裡,鄰居都知道,大家隨時都可以入門喝茶聊天。
退休以後,林德旺多數時間是在社區活動,他也看見老舊社區所面臨的一些困難。
舊社區的難處
「太平宮的廟會活動多數是退休老人在參加,年輕人平時都要上班沒空,甚至也不住在罾仔寮。我們以前之所以能參加,是因為碼頭工作彈性,可以隨時和同事調班。」林德旺看著社區日益老化,心中不免有些許擔憂。
「社區的出入不方便,不但沒有馬路,路上也很陡且危險,公車、消防車都進不來,例如前些日子太太受傷,還需要晚輩背他下山才能坐車到醫院。」林德旺從自身經驗出發,認為山城中最需要改善的,是詬病已久的交通不便問題。
林德旺經歷碼頭風光歲月,一路敬業工作至退休,平時會和鄰居參加社區廟會活動,鄰里關係融洽。他的生命經驗,可以說是碼頭工人一生精彩的縮影。
同場加映:
投身碼頭工作四十載|碼頭裝卸養成班出身,班長李定旺從做中學、學中做
港務局大家長追憶下崗日常|罾仔寮的氣味:飯味、鮮蝦、柏油與痱子粉
羅予廷里長轉被動為主動|為罾仔寮形塑模範社區標竿,翻轉山城新景象
李芊瑤的外地視角|從熱鬧市區到山城落地生根,驚見猴子、鼬獾、領角鴞
責任編輯:Joyce Lu|核稿編輯:Alin Liao
執行策劃/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住宅及都更科/林德旺提供
本文由基隆海嗨編輯部整理,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