罾仔寮山城中,一戶戶人家早晨鬧鐘響起,孩子們在朦朧間從睡夢中醒來,趕忙換上校服到學校上課。住在當地數十年的李芊瑤,送孩子出門上學後,騎著摩托車,熟練地穿梭在陡斜的 145 巷路上,準備前往鄰近市場,為家人買齊一整週的午晚食材。
李芊瑤在罾仔寮住了好幾十年,對外人來說複雜的巷弄路線,他都相當熟稔,對社區的大小事務也都有一定參與。熟門熟路的他,和他剛搬到罾仔寮時,對此地陌生與不便的景象判若兩人。
從陌生到適應山城新生活
「我花了四五年時間,才慢慢適應山城裡的生活。」民國 69 年出生的李芊瑤,從小住在基隆大華戲院周邊,市區生活熱鬧且便利,鄰居間也時有往來。2004 年李芊瑤結婚後,和丈夫一起到罾仔寮山上居住。初至山城的新生活,讓李芊瑤相當不適應:
「山上沒有任何商店,買東西很不方便,我都要下山提前買好一週的份量,加上剛搬來和鄰居不熟,因此有些陌生不習慣。」李芊瑤回憶。
李芊瑤在長住以後,才漸漸感受到罾仔寮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色:「山上的自然生態很豐富,以前住家前有菜園,鄰居也在附近種花生、花卉,我還有看過猴子、鼬獾與領角鴞出現在路上,這是住在市區多年從未看見的景象。」李芊瑤說。
在孩子出生後,李芊瑤也和孩子一起認識山城的另一面。
太平國小與共玩團
李芊瑤的兩個孩子皆就讀已經廢校的太平國小,國小校長與老師都相當認真,時常會推出與結合社區的活動,增進孩子對地方的認同。
從幼兒園開始,學生會和老師一起去柑仔店買日常用品,也會一同參與太平宮媽祖誕生的宮廟活動;元宵節時,老師還會帶孩子體驗在夜晚提燈籠的樂趣。
藉由參與大大小小結合社區的活動,李芊瑤與孩子更加認識罾仔寮的地方文化,也熟識周遭鄰里,無形間提高在地居民間的信任與凝聚力。
2017 年,太平國小因為招不滿學生而廢校。當時非常熱衷於社區與學校事務的陳建文校長,為了不就此中斷孩子與社區的連結,每年暑假時,他都會召集當時的學生一起舉辦太平國小有關活動。
李芊瑤小女兒的班上,甚至還一起組成共玩團,家長會帶著孩子一起去野餐,也會一同參與兒童藝術節與萬聖節活動,長年保持鄰里與同學間的關係。
孩子除了參與學校活動外,在太平宮舉辦媽祖生日活動時,大兒子會和同學一同抬轎。近年,兒子女兒還主動參與山城舉辦的山海工作營,協助團隊舉辦社區活動。
在多年生活下,李芊瑤已經不像當初一般對山城充滿陌生,而是漸漸產生情感與認同,主動想為在地做更多。當社區遇到困難時,也會希望自己能貢獻一份心力。
對社區的願景與期許
近年來,罾仔寮出現許多新的風潮,除了有定期舉辦的山海工作營,還有新開設的太平青鳥書店,使得人潮增加。衍伸而來的是環境髒亂,人群聚集吵鬧等問題,這讓過往習慣安靜的山城社區居民產生些許不滿。
「這裡晚上會有人夜遊、飆車,以前還曾有人在太平國小新鋪設的跑道上放沖天炮、騎摩托車、擺蠟燭求婚,活動結束後也沒帶走垃圾,我們看著場地被糟蹋都很不捨。」李芊瑤感嘆。
此外,李芊瑤也發現社區的世代斷層很嚴重,多數居民是老一輩的長者,兒女通常不住在這裡,多數只有在探望長輩時才會回來。
李芊瑤對社區也有自己的期待與願景,他希望地方上有可以活化使用的空間,讓大家可以有地方聚集聊天,也能規劃罾仔寮的小導覽,讓遊客與當地年輕人認識碼頭文化。
我們從移居山城的李芊瑤眼中,可以看出近年罾仔寮社區的縮影。他從一開始對社區的陌生害羞,透過接觸社區與學校的大小活動,到今日形成對在地的認同,期待社區更好,可說是相當難得且珍貴的改變。
同場加映:
罾仔寮住民生活一景|西岸曾是不夜城,76歲林德旺見證碼頭工人的日與夜
投身碼頭工作四十載|碼頭裝卸養成班出身,班長李定旺從做中學、學中做
港務局大家長追憶下崗日常|罾仔寮的氣味:飯味、鮮蝦、柏油與痱子粉
羅予廷里長轉被動為主動|為罾仔寮形塑模範社區標竿,翻轉山城新景象
責任編輯:Joyce Lu|核稿編輯:Alin Liao
執行策劃 /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住宅及都更科/李芊瑤提供
本文由基隆海嗨編輯部整理,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