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有網友在社團上分享火車行駛於馬路上罕見景象,地點位在復興隧道旁,照片一出勾起許多人童年回憶,有人回憶到「小時候吃汕頭牛肉麵,超近距離看火車」、「以前每天都是被小火車叫醒」、「小時候常會拿鐵的小物,讓火車壓過(請勿模仿)」,這條存在於許多人記憶的支線,見證基隆港最繁盛的時期,它就是基隆「臨港線」。
臨港線只載貨不載人
在高速公路建成之前,貨物運輸主要依賴鐵路,基隆以港聞名船舶卸貨後,利用周邊的鐵路系統進行運輸,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日治時期由軍部主導的基隆港築港工程中,臨港線已成為牛稠港週邊重要的交通建設,這條線路有著不載客人,只載貨物的特性。
早期稱為仙洞隧道
而臨港線內有兩座隧道,一座是日治時期完工的仙洞隧道(舊稱牛稠港隧道),另一座則是光復後完工的復興隧道,兩者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循環鐵路。復興隧道於1956年(民國45年)落成,全長398.4公尺。其實,日治時期隧道已完成158公尺,巧合的是,復興隧道的前身與現在的仙洞隧道(日治時期稱牛稠港隧道)同名,據《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記載,也稱為「仙洞隧道」。
加速物流運輸降低民生物價
1950年代,台灣經濟迅速起飛,基隆港的貨物量迅速增長,民生和國防軍運需求迫切。政府迅速展開擴建外港碼頭設施的工程,復興隧道、東西防波堤、特種貨物碼頭和萬噸穀倉,合稱為「外港擴建四大工程」,於1952年啟動。據報導,原本需10天卸貨的萬噸小麥巨輪,在工程完成後僅需3天即可卸貨,大幅減少船舶靠港時間,降低運輸成本,國內麵粉價格因此下降,對於降低民生物價,這條隧道功不可沒。由於時代變遷,裝卸貨的方式也由苦力搬運演變為貨櫃運輸,所有貨櫃由拖車至碼頭裝卸,臨港線逐漸走向歷史。
基隆版霍爾的移動城堡
來到基隆火車站北站出口,會看到一座被保留的二樓建築,簡陋的樣貌,讓有些人稱呼「基隆版霍爾的移動城堡」。其實這是鐵路運輸最重要的「號誌樓」,是防止火車相撞的安全設施,這座塔台有人員控制機械式「閘柄」當轉轍扳手一動,地面的道岔也跟轉動,火車才不會跑錯方向,在臨港線短短的里程中,就曾有過五座號誌樓,目前僅剩火車站北站二號號誌樓被保存下來。
基隆臨港線FAQs
基隆臨港線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基隆臨港線主要用於貨物運輸,不載客人,是基隆港物流的重要支線。
復興隧道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復興隧道於1956年落成,是基隆港外港擴建四大工程之一,極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民生物價。
基隆火車站北站的號誌樓有什麼特別之處?
基隆火車站北站的號誌樓是鐵路運輸的重要安全設施,被稱為「基隆版霍爾的移動城堡」,目前僅存火車站北站二號號誌樓。
延伸閱讀
穿越回30年前的基隆!日本旅客1990年造訪車站圓環、中正公園…感受復古時代氛圍
基隆港口的攝影故事「1960年代的基隆」:繁華與人情味的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