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想吃剉冰,結果看到有人在店裡摳腳皮?一名女網友日前在「基隆人日常社團」爆料,聲稱在基隆某知名剉冰店目擊「老闆」當眾摳腳撕腳皮,讓她整個沒食慾。貼文引發軒然大波。然而,店家隨即出面澄清,嚴正駁斥這項指控,強調影像中的人物並非店內員工或老闆,迅速打臉了不實爆料。
基隆剉冰店烏龍事件始末:從「摳腳」到「打臉」
網友PO文指控店家不衛生,店主火速澄清打臉,律師:小心吃上誹謗官司
這起「摳腳」事件截圖在網路瘋傳後,迅速引發網友們熱烈討論。一部分網友對原PO的爆料行為感到不滿,認為其未經查證就散布不實資訊,可能對店家造成名譽損害,甚至建議店家提告。他們認為,店家經營不易,不應隨意遭到網路霸凌。

烏龍爆料引發兩極爭議:網路言論的雙面刃
這個烏龍事件被其他網友截圖後,立刻在網路上炸開。有人直接開嗆原PO:「莫名其妙的大嬸根本不知道誰是老闆還可以亂發文,欠店家告嗎?」
支持店家的網友很火大,紛紛留言「沒有證據就亂Po,小店很無辜好嗎」、「支持提告誹謗!不然人人都可以網路霸凌」,還有人感嘆「現在帶風向的酸民太多,做生意很辛苦的」。
但也有人覺得網友反應正常,認為「看到有人在賣吃的地方摳腳,會誤會很正常啊」,甚至質疑「腳皮飛到冰上怎麼辦?真的很噁心」,也有人好奇「店家也沒趕那個人走,難怪會被誤會」。

網路爆料非小事!律師解析法律風險與代價
基隆海嗨編輯室特地請基隆恆嵂聯合事務所所長吳恆輝律師,針對這類網路爆料事件進行專業分析。
加重誹謗罪:不實指控恐吃上官司
吳律師指出,若指摘店家有「不衛生」、「有蟑螂」等具體事實,且這些內容足以貶損店家的社會評價,而無法證明所指摘的事實為真,或即使是真實但涉及個人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就可能構成誹謗罪。
值得注意的是,以文字或圖像散佈在刑法上屬於加重誹謗,「這些文字及圖像不限於紙張上,在臉書上也算」,因此可能涉及加重誹謗,可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即使是針對可受公評之事,評論仍應適當。吳律師強調,若任意指摘店家衛生問題且無法提出合理證據支持,可能超出合理評論範圍,涉及到刑法的誹謗罪,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民事侵權賠償:名譽受損,店家可求償
在民事責任方面,若在網路上散布的文字內容足以貶損店家的社會評價,可能構成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店家可依據《民法》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包括財產上損害如營業損失,及非財產上損害如精神慰撫金。
隱私、肖像、著作權:小心別踩雷
此外,吳律師也提醒,若在指摘衛生問題時,同時未經同意公開店家的肖像、非公開的個人資訊,或未經授權重製他人受著作權法保護的照片,則可能分別侵害肖像權、隱私權或重製權,需負損害賠償責任。特別要注意的是,就被公開照片的人,若非店家,也可以提告。

事件省思:網路發言,謹慎為上
這起基隆剉冰店的誤認事件,凸顯了網路時代資訊傳播的複雜性。一張照片配上錯誤的文字描述,就能讓辛苦經營的小店陷入名譽危機。幸好店家及時發現並澄清,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對於網友而言,這個案例也是重要提醒:在社群媒體發言前,應先確認事實的真實性。即便是出於善意的食安提醒,若缺乏足夠證據支持,也可能面臨法律責任。
目前該剉冰店尚未表明是否將採取法律行動,但此事件已成為網路言論責任的重要案例。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每一次的網路發言都可能產生法律後果,民眾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吳恆輝|小檔案
恆嵂聯合事務所所長、台灣執業律師、法律碩士。處理眾多不動產糾紛、繼承糾紛及社區糾紛訴訟。為人溫暖、有溫度、誠懇,並擅長以不同角度立場給予客戶建議,提供更全方位的觀點以及解決方案。
網路爆料2個法律風險常見問題FAQs
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不確定真實性的爆料,可以直接轉發嗎?
不建議。在轉發任何爆料訊息前,務必先查證其真實性。未經查證的轉發,即使不是原發文者,也可能面臨連帶的法律責任。
只是評論,沒有指名道姓,還會構成誹謗嗎?
即使沒有指名道姓,但若內容足以讓一般人聯想到特定店家或個人,並貶損其社會評價,仍有可能構成誹謗。法律上判斷的重點在於是否具備「可特定性」。
店家可以針對不實爆料要求賠償嗎?
可以。若不實爆料對店家造成名譽損害或實際營業損失,店家可依據《民法》請求損害賠償,包括財產上的損失(如營業額下降)和非財產上的損失(如精神慰撫金)。
延伸閱讀
貪圖300元遊戲幣!基隆男借帳戶助詐騙 賠百萬又被判8月徒刑 律師警告:出借帳戶屬詐欺共犯
基隆5歲男童命案震驚社會!律師:最高可判無期徒刑,對未滿7歲者加重處罰
半夜鋼琴聲、狗吠聲擾民?基隆律師:用「惡鄰條款」對付吵鬧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