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在「基隆人日常社團」發問:「好奇想發問,為什麼基隆沒有麻辣小龍蝦,一直很想吃但都沒機會吃到!」這個問題引發了基隆人的熱烈討論,基隆人的回應可說是一面倒的「不屑」,從「基隆人不吃垃圾」到「不要玷污基隆的海鮮」,各種犀利回覆讓人見識到基隆人對海鮮的絕對自信。
基隆人為何不吃小龍蝦?
地理優勢:靠海吃海的在地鐵律
從網友的回應中可以看出,基隆人普遍對小龍蝦不感興趣,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幾點:
地理優勢決定飲食選擇 多位網友強調基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基隆靠海,吃淡水小龍蝦幹嘛」、「基隆海產那麼多,為什麼要吃田裡的」、「基隆人比較喜歡吃海鮮,不喜歡淡水魚蝦」。有網友更直接表示:「你在海產最多的地方問」,顯示基隆人對於選擇小龍蝦而非海鮮感到不解。

食材品質:肉少味腥,不如在地海鮮
除了地理因素,小龍蝦本身的品質也無法滿足基隆人的「挑剔」味蕾。許多網友點出小龍蝦的「致命傷」:「肉很小,靠醬汁提味,根本在吸醬汁,不如吃白蝦」、「這根本沒什麼肉,都在吸調味料」。有經驗的網友分析:「買起來很多,吃起來只有一點點,而且還要撥很久,味道介於龍蝦跟蝦子之間」。相較於基隆隨處可見的肥美海蝦,小龍蝦的CP值顯然低了許多。

小龍蝦的真面目:外來種的生態考量
學名為「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的小龍蝦,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又名美國螯蝦、路易斯安那州螯蝦。主要生活於溫暖的淡水水域,如流速緩慢的河流、沼澤、湖泊和稻田等,是一種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
台灣的歷史經驗 台灣首次發現螯蝦記錄是在民國69年(1980年)5月於士林附近筊白筍田危害,由於該蝦對氣候環境有強烈適應性,食性雜,繁殖力強,造成滋生蔓延,破壞農田水利設施,甚至為害水稻。台灣長期將其視為有害外來種,這也影響了民眾對其食用價值的認知。

基隆人的替代選擇:從龍蝦到鮮蝦
面對小龍蝦的「來勢洶洶」,基隆網友們紛紛祭出「基隆替代方案」,用實際行動證明在地海鮮的不可取代性。
龍蝦:基隆人的奢華日常
- 「基隆大龍蝦很多幹嘛要吃小龍蝦」
- 「因為我有正版龍蝦可以吃」
- 「基隆都吃龍蝦」
其他蝦類:泰國蝦、胡椒蝦的美味誘惑
- 「吃泰國蝦還比較好吃而且有肉」
- 「泰國蝦完勝小龍蝦」
- 「胡椒蝦大勝」
- 「那個價錢還是吃胡椒蝦、泰國蝦料理吧,乾淨肉還比較多」

食安與品質考量
有網友提到食品安全問題:「如果妳知道牠的生長環境,可能就不敢吃了」、「因為基隆人不吃垃圾」。小龍蝦是種雜食性的淡水螯蝦,對環境容忍性極強,由於對食物和環境要求低,不管是活物、死物,甚至是糞便都可以成為牠的食物。


此外,小龍蝦頭大身小、殼多肉少,且肉質帶腥,往往需要重口味的調料來掩蓋其異味,這與基隆人偏愛海鮮原味的飲食習慣背道而馳。
為何基隆人不買帳?
有網友提供了深入的分析:
「小龍蝦其實是螯蝦類,原本就不是台灣本地的食材。基隆靠海,又有大漁市,對於新鮮的海蝦取得很容易,養殖蝦的品質也很好,選擇性多。有不少學者和專家也在推廣吃基隆在地的海鮮(生食級的胭脂蝦,蝦味香濃的劍蝦,海水養殖的白蝦不好吃嗎?)
麻辣小龍蝦主要是吃調味,不是吃食材本身的味道,那是因為內陸取得海蝦不易,螯蝦本身對環境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強勢物種很適合大量淡水養殖,產量與價格都很穩定,能夠供應全球市場。
但螯蝦本身味道並沒有很好,就用比較重的調味方式料理比較能吸引顧客,適合配飯下酒(就是跟吃燒酒螺一樣的意思啦)」

地理優勢造就飲食文化
基隆人對小龍蝦的冷淡態度,反映出地理環境對飲食文化的深刻影響。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基隆,民眾自然傾向選擇品質更好、肉質更豐富的海鮮,而非需要重口味調料掩蓋腥味的淡水螯蝦。
正如網友所說:「不要玷污基隆的海鮮」,這句話雖然帶有玩笑成分,但也道出了基隆人對本地海鮮品質的自信與堅持。在海鮮王國基隆,小龍蝦確實很難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
基隆人不吃小龍蝦?常見問題FAQs
不吃小龍蝦,基隆人有哪些推薦的替代海鮮或蝦類?
基隆人首推正版大龍蝦,認為既然有更好的選擇,何必吃小龍蝦。此外,泰國蝦、胡椒蝦等蝦類,因其肉質飽滿、風味佳,也都是基隆人更偏好的選項。
基隆人普遍不吃小龍蝦,主要基於哪些考量?
主要考量有三:地理優勢(基隆海鮮選擇多,無需淡水小龍蝦)、食材品質(小龍蝦肉少、味腥,需重調味掩蓋)、以及食安疑慮(小龍蝦生長環境與食性較雜)。
基隆靠海,海產豐富,為什麼還有人會好奇基隆有沒有小龍蝦?
小龍蝦近年在台灣各地,特別是內陸地區,因為麻辣口味的風潮而廣受歡迎。因此,即使基隆以海鮮聞名,仍會有不了解當地飲食文化的外地人,或想嘗試不同口味的人產生此疑問。
延伸閱讀
小心觸法!北海岸捕撈龍蝦、九孔、海菜風險高,違法捕撈者恐罰15萬!
彰顯財力就靠這道!辦桌必備「龍蝦三明治」鹹甜香酥口味絕佳,澎派上桌不怕你吃
基隆海鮮合菜餐廳、海產店推薦!盤點23家海鮮控必收的饕客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