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猛禽保育傳出振奮消息!一隻曾讓鳥友擔憂近三年的黑鳶K7,近日被民眾在基隆八斗子火車站前拍到,牠不僅展現了健康捕魚的活力,更成功擺脫了長期懸掛在脖子上的發報器,重獲自由。
基隆驚見「尋鳥啟事」中的黑鳶!有網友在「基隆人日常社團」分享,9月20日在八斗子火車站前捕捉到一隻帶著「K7」腳環的黑鳶。這隻黑鳶不僅掙脫了原本掛在頸部的發報器,還成功捕獲一條鮮魚,展現了健康活力的一面,讓鳥友們和研究人員振奮不已。
斷訊2年黑鳶K7重現基隆八斗子
K7首度掙脫發報器現身
網友在社團分享的資料顯示,這隻黑鳶「K7」是台灣猛禽研究會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黑鳶研究計畫中的一員,於2021年繫放,目的是研究黑鳶幼鳥離巢後的行為模式。

根據紀錄,K7平時大多在新北貢寮一帶活動,最遠曾到宜蘭大溪地區。然而,研究團隊最後一次收到發報器訊號是在2022年3月6日,此後便與K7失去聯繫,至今已將近三年時間,一度成為鳥友們關心的焦點。
發報器曾引起鳥友擔憂 專家:自行掙脫最理想
事實上,在2023年曾有鳥友在基隆市海洋廣場拍到K7,當時牠的脖子上還懸掛著固定節斷掉的發報器,畫面引發鳥友們的不捨與擔憂。民眾看到照片後,紛紛表達希望能捕捉取下發報器的心願。
不過,研究專家表示,若要針對特定黑鳶進行捕捉是非常困難的,且可能讓黑鳶感到緊迫,反而造成傷害。專家當時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讓黑鳶自行掙脫發報器,而這個願望如今終於實現。


本次拍攝的照片顯示,K7已經成功擺脫了身上的發報器,重獲自由。牠不僅展翅高飛,還能順利在水中捕獲獵物,展現出良好的生存狀態,讓長期關心牠的鳥友們非常開心:「好漂亮」、「開心的消息!K7健健康康」、「真是太開心」。
網友熱議「電子腳鐐」的利與弊 研究單位出面解惑
這則貼文引發社團內熱烈討論,不少網友對拍攝者的精彩照片讚嘆:「拍得真好」、「好帥」、「好漂亮」、「這個拍照的人也太厲害啦」。然而,也有網友對研究計畫中使用的追蹤發報器提出質疑。
有人認為:「發報器要設計小一點」、「感覺就像『電子腳鐐』一樣,連一隻鳥的隱私被看光了」、「還好脫掉了,不然如果因為發報器而失去生命,感覺人類很下流」。也有鳥友提出:「有做放卻沒做取的計畫,萬一卡住這鳥就完了,研究計畫不能周密些嗎?」的疑問。

對此,有專業人士在留言中解釋:「這類繫放研究方法的評估都是很嚴格,限制繫放裝置重量、配戴方式,且都持續有國內外研究團體在追蹤和研究最能減輕野鳥負擔的有效追蹤方式。」強調研究人員皆遵循專業規範。
黑鳶保育刻不容緩 研究助保育行動更精準
台灣黑鳶曾經瀕臨滅絕,數量一度少到只有兩百多隻。雖然目前數量已提升到九百多隻,但牠們仍面臨棲地消失、農地鼠藥毒害等多重威脅。
類似K7這樣的追蹤研究,正是為了更了解黑鳶在台灣生存受限的原因,進而制定更有效的保育策略。研究人員表示,透過研究可以理解黑鳶的危機與需求,讓保育行動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上,才有機會讓更多黑鳶在台灣天空翱翔。看到K7健康地出現在基隆天空,不僅是研究的成果,更是台灣保育工作的一個小小勝利。
黑鳶常見問題FAQs
黑鳶K7身上的發報器是研究人員刻意不取下嗎?
研究專家表示,若要針對特定黑鳶進行捕捉,是非常困難且可能讓黑鳶感到緊迫,反而造成傷害。因此,最理想的情況是讓黑鳶如同K7一樣,能自行掙脫或甩脫發報器,以確保牠們的安全與福利。
為什麼黑鳶保育需要進行繫放追蹤研究?
繫放追蹤是為了精準掌握黑鳶幼鳥離巢後的行為模式、活動範圍、遷徙路徑,以及面臨的生存威脅。這些科學數據是制定更有效、更具針對性保育策略的關鍵基礎,例如針對性地改善棲地或防治鼠藥毒害。
延伸閱讀
教室就是觀景台!看得到黑鳶及輪船的基隆港西國小:絕美海景下的小校大夢
二級保育類動物「黑鳶」基隆市市鳥,展翅翱翔,陪伴市民一起成長!
尋找基隆吉祥物!誰是最能代表城市的動物?網友:非「這位」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