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屏東北漂到基隆
39年次的張鍾碧秋,是屏東新埤鄉客家人,性格和善、熱心,熟悉國、台、客三語,碧秋家中一塵不染,大廳明亮,廚房整潔,屋內溫馨而舒適。
過去,碧秋曾經與丈夫在屏東做了多年雜貨店生意,並負責店內大小事務。「結婚以後,我先在老家新埤鄉經營祖傳雜貨店,後來是為了小孩的教育,才搬到潮州,並重新開一間雜貨店賺錢。潮州在屏東算是比較市區的地方,當時是以開店的名義搬出去,我多數時間是在管理雜貨店。祖傳的店面則由大姑管理,公公卻總是叫我們搬回鄉下住,但小孩都在潮州念書了,怎麼可能?」離開老家新埤鄉後,碧秋先是到屏東潮州經營雜貨店,直到最近三、四年,才搬至基隆暫居。
碧秋的孩子長大後,多數到台北上班。大兒子在南港工作,小女兒則在台北的銀行上班。兒女原本在台北租房子,由於租金太貴,才搬至高遠新村買房居住。這也是多數基隆人的常態:在台北上班,回基隆休息,過著通勤的生活。
「原本孫子是給奶媽帶,後來媳婦、女兒陸續生了幾個後,我想說乾脆自己帶,所以才搬到基隆幫忙照顧孩子。」碧秋敘述搬至基隆的原因。
高遠新村里長張和妹,是碧秋的小姑,本身就熟識,時常會聚在一起談天說笑。碧秋搬來基隆後,與鄰里相處很是融洽,只需要重新適應潮濕氣候,以及繁忙的交通。「我平常時候會待在家裡顧孫,偶爾參加里長舉辦的自強活動,我只知道基隆兩、三個菜市場,平常很少到廟口,而且市區的車流速度快,我不太敢去。」碧秋不常出遠門,多數時候是待在高遠新村照顧孫子。
發揚屏東風味菜
碧秋喜歡烹飪,曾和屏東鄰居學做「花生豆腐」,拿手菜還有屏東的客家豆乾炒肉絲、料滿味豐的菜頭糕、割稻仔飯。割稻仔飯是農村割稻後,需要補充體力,而準備澎湃、吃粗飽的大雜燴飯。
「年節時,我們屏東鄉村會吃辦桌,大概辦4、5桌,需要準備40、50人的份量,外燴沒有我們煮的好吃。搬來新村後,我也會和鄰里一起煮飯、一起吃飯。」過年時,碧秋相當忙碌,需要張羅一家老小的年菜,會提前幾天備好食材,大展身手。
暫居基隆的碧秋,將屏東家鄉味帶至基隆西岸碼頭山上的高遠新村,如百年前將家鄉調味帶至基隆的外省人、日本人一樣,留下知名咖哩炒麵、日式風味菜。碧秋的屏東料理,也將流傳於山村之間。
同場加映:
黃秀琴走過戰爭歲月|8旬奶奶憶當年:每天早上得背著行李避難,深怕被流彈波及受傷
碼頭工作的危險日常|電梯下墜、穀倉爆炸、堆高機意外,港務局員工洪順發、王連生深刻記憶
西岸無名麵攤頭家娘林簡金蓮|招牌麻醬麵飄香40年,顧客前腳停完車後腳麵就端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