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很好奇,為何老一輩記基隆舊地名的方式和跟我們不一樣?那是因為台灣自中日甲午戰爭1894,訂立「馬關條約」割讓以降,日本帝國主義於1895年到1898年的日治時期,進行台灣全島地區行政區劃,用「街」、「庄」、「町」來劃分,前後共計十次之多,所以其實從基隆舊地名,便可以看出過去的歷史演進,如同是近代台灣史的縮影。而基隆地區,同樣也有許多舊地名源自日治時期,有些地名甚至沿用至今,馬上就來看看有沒有你住的地方吧!
基隆舊地名
少將腳
位於基隆市區內愛四路19巷一帶,巷尾叫「少將頂」,當地人則習慣稱「少將腳」,主要因為日治時期此處建有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司令多為日本少將以上軍職,故今所以有「少將腳」、「少將頂」的名稱。
小北投
位於義六路一帶,早期是一些公家機關、醫院的所在地,不屬於一般民眾的活動範圍。至於名稱的由來,有一說是,這裡無論地勢、或日治時代沿著山坡的商家,都類似台北北投的環境氛圍,於是取名「小北投」。
三沙灣
位於中船路一帶,原為一個灣澳,基隆港東岸,有溪流、灣澳則農漁皆宜,易形成聚落,北邊大沙灣最廣闊、綿長之外,南邊亦各有較小段的沙灘、灣澳,按序稱為二沙灣、三沙灣。三沙灣庄在明治29年,即有30戶,149人聚居。後來,日本政府將三沙灣整建為一般漁船使用的船澳,乃吸引了更多漁民移入這一帶定居。民國57至60年,基隆港務局將三沙灣澳填平,供拓寬道路和興建中正國宅之用。
鬼仔坑、坑仔內
位於祥豐街64巷整條巷子,此巷內原有一條溪順坑谷流出,溪岸陰翳深遠,少有人跡,故至遲在日治時代已有鬼仔坑或坑仔內的地名稱呼。日治末年,市區人員疏散,才逐漸有人疏散到此躲空襲。戰後,搬遷來此坑谷的人更多,現在已是本里重要的人口集居區。但該坑谷原有的溪流,都被覆蓋或填埋掉了。巷口66號的祥豐市場,原來即是溪水匯成的水池,在填埋掉水池後,才建造完成的。
石硬港
位於仁愛區南榮路一帶,台灣清治末期,石硬港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石硬港庄」,並由南向北流貫紅淡山和獅球嶺之間,因河川兩岸岩石堅硬,故名為「石硬港」河,後稱南榮河。
烏橋頭
位於中山區西康里及安樂區新西里一帶,蚵殼港河上遊通往大竿林之橋,據說當時被漆成黑色用來防腐,亦有此地為煤炭集散必經之地,所以才會有遭炭黑沾染成深黑色的說法。
獅球嶺
位於仁愛區西部偏北一帶,獅球嶺為台灣東北部海岸與台北盆地之間的天然屏障。1884年中法戰爭,法軍占領了基隆,欲長驅直入,卻因獅球嶺的屏障使法軍無法攻入台北而敗退,清朝末期,獅球嶺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獅球嶺庄」。
流籠頭
位在通化里一帶,早期內木山煤礦掘出之煤炭,但因山過於陡峻,或遇到深谷,路開不成無法運送,就架起流籠運送物品,不但加速運輸,運量也增加許多,所以利用高架纜車送至現在中華路口,俗稱為「流籠頭」,遂為指標地名。
當時還沒有電力,流籠完全靠煤的重量,讓木箱沿著鋼索往山下滑。這種最簡單的運輸方式,缺點就是只能運東西下山,不能把東西往山上運。
蚵殼港
位於安樂區、中山區交界地帶,台灣清治末期,蚵殼港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蚵殼港庄」,為現今基隆後火車站一帶,安一路與西定路、成功二路交叉路口地區。
其地形為西岸曾仔寮山與佛祖嶺間的谷地,受來自大竿林與內木山溪所匯流的蚵殼港河貫穿,過去是基隆前往金包里的必經地區。以前有蚵時,都來這裡挖蚵殼,然後把蚵殼拿去燒,燒成抹牆壁的石灰塗料,所以才稱為蚵殼港。
牛奶寮
位於中山區西定里內,早期人們於虎仔山南麓興建牛舍飼養乳牛而得名,戰時遭到廢棄,遷移到今南榮里隧道口一帶,光復後成為軍眷宿舍,今改為西定零售市場。
佛祖嶺
位於安一路176巷口,現「觀音橋」 、 「店仔口」西行,坡度即緩緩上升,一直到干城里仁愛之家附近到達稜線,包括安和、永康、定邦、慈仁、干城等五里。這一片山嶺即「佛祖嶺」為今日的慈雲寺,因慈雲寺歷史悠久聲明頗著,早期人稱該寺廟為佛祖廟,故以廟名而稱佛祖嶺。
高砂町
仁愛區同風里、明德里和文昌里一帶,位於高砂公園前,高砂公園是明治時期為慶賀當時日本皇太子明宮嘉仁親王結婚而設置紀念公園,二戰後,公園被違章建築佔據而廢除,只遺留「公園頂」、「公園底」等地名,公園原址旁的公園街,街道名稱中的「公園」即指高砂公園。現今的公園街、孝四路、孝二路、忠二路、忠三路一帶,當地人還是習慣稱「高砂町」。
孚基仔
位於德安里一帶,早期德安里有一座孚基煤礦,當地稱為孚基仔,而現在基隆公車308(經德安路)的公車站以此命名,而孚這個字是由中和里大竿林地區代天宮供奉的孚佑帝君而來。
社寮町
位於和平島,在日治時代行政區為社寮町,但是島名仍稱「社寮島」,二二八事件後,改名為「和平島」沿用至今,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
內木山
位於中山區德安路一帶,台灣清治末期,內木山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內木山庄」,與外木山庄為鄰,在日治時代被當作海域防禦地點,由日軍築城部負責設計興築內木山砲台原稱「基隆防禦木山堡壘」,原設有28公分榴彈砲設施,後於昭和年間陸續撤除,光復後續由國軍派兵駐守至今。
外木山
位於中山區文化里和協和里一帶,木山澳仔在二次大戰後,改為協和庄。早期的木山澳仔,戰後台灣的經濟陷入困厄的低潮期,各地工作機會都很少,而焚寄網漁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有一些人就從白米甕、仙洞、大武崙、牡丹坑、宜蘭及桃園等地來這裡作海腳(船員),許多人也慢慢落地生根,才使木山澳仔聚落發展起來。
最後附上日治時期的「基隆市街圖」,從地圖上可以看見基隆地區主要的設施名稱與位置,以及各町、大字分區,如: 高砂町、 義重町、社寮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延伸參考這裡,進行舊名比對囉!
延伸閱讀
用一句話證明你是老基隆人!神洲、龍宮戲院、自由女神像、章魚游泳池…狂掀回憶殺
「田寮河浮木」照片勾起老基隆人回憶,網友:小時候常在木頭上跳來跳去
基隆地方名人堂:口香糖阿發、循環站歌神、地下道黃飛鴻,你認識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