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梨泰院10月29日舉辦大型萬聖節活動,現場聚集約10萬人,卻爆發嚴重推擠和踩踏事件,造成逾150人死亡,傷者更是不計其數;而在基隆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踩踏事件,釀成7死8傷的慘劇。
「基隆踩踏事件」要回溯到1966年1月24日,位在基隆市信一路上的「大世界戲院」,也就是皇冠商業大樓的前身,爆發了一起嚴重的踩踏事件。當時正值農曆大年初四,大批人潮湧入大世界戲院觀賞電影,但在電影結束散場時,館方僅開放單一入口處作為疏散通道,結果意外爆發猛烈推擠,造成了7人被踩踏死亡,8人受傷的慘劇,且死傷者均為3到14歲的孩童。

根據德國學者Dirk Oberhagemann的調查報告,他以每平方公尺為單位,來計算不同人數的活動空間區別。當每平方公尺只有2人時,人與人之間「脫鉤」,也就是只,這兩人可以避免肢體接觸地自由活動,受傷機率近乎為零;每平方公尺有5人時,雖然有限但人們仍然有足夠空間活動;但當每平方公尺達到6人時,幾乎已經沒有空間活動,這時候只要有人被絆倒,其他人也會因骨牌效應而被絆倒,這時受傷的風險隨之增加。
依據公視新聞網計算,這次韓國梨泰院踩踏事件現場,每平方公尺至少有7人。公視指出,每平方公尺達到7人以上時,在空間裡的人,因人群擠壓造成自我行動能力喪失,不僅無法控制自己,也無法幫助旁人,受傷與死亡風險極高,甚至有部份人的死因,是被周圍人群擠壓,導致窒息而死。

但時序進入年底,即將迎來聖誕節與跨年,勢必又會有多場大型活動,民眾也好奇,在這種擁擠場所該如何「自保」呢?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依據德國學者Mehdi Moussaïd建議,整理出多項「群聚場所逃生指南」:
一、「留意危險訊號,離開擁擠區域」:一旦進入人群中,並且感受到壓力,恐怕已經為時已晚;因此專家呼籲,不要讓自己身陷緊急情況之中,在參加活動時應睜亮眼睛,查覺周遭狀況。如果感到不適,且還有時間離開現場,請不要猶豫,立刻離開,不要抱持僥倖的心態,應優先確保自己的安全。
二、「保持站立,不要將個人物品放在地上」:站穩腳步在人多區域是一大關鍵,因為跌倒了不僅很難再站起來,同時也會成為別人的障礙,因此盡量不要將個人物品置放在地面,增加自己和他人跌倒的風險,否則恐怕引發骨牌效應,最終釀成悲劇。
三、「控制呼吸、雙手抱胸」:除了遭踩踏、受傷致死,在人群擁擠之處最常發生的死亡意外還包括「缺氧」。如果感受到推擠壓力,請將雙手環抱在胸前,與肋骨保持一點距離,維持可呼吸的空間。
四、「不要推擠、順著人潮移動」:在人潮擁擠的地方,一點小碰撞和推擠,都會造成連鎖反應。因此如果感受到推擠壓力,請不要向後推,避免放大推擠的力量,也減少體力的浪費。
五、「遠離牆壁、柵欄等障礙物」:如果你在牆邊,受到阻隔,無法順著人群走,恐怕會受到人潮推擠帶來的壓力,導致撞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亡,因此呼籲民眾在人群移動時,盡量避開障礙物。

延伸閱讀
基隆特色建築!鎮守在大樓外牆上的守護者,網友:前身是龍宮戲院
四五零年代基隆15間老戲院,你還記得哪幾家?中央、大華、高砂、龍宮、新生
用一句話證明你是老基隆人!神洲、龍宮戲院、自由女神像、章魚游泳池…狂掀回憶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