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中,常聽老一輩說「過節就是過劫」,特別是在清明、重陽以及農曆春節這三大節慶前後,彷彿冥府會派出一艘大船,載著許多老人家一起離開人間。這樣的說法究竟是民間傳說,還是自有其道理?有網友在PTT「marvel」版上分享關於死亡潮的討論,並表示「尤其是大月將至,附近的喪家突然多了起來…有人可以提供相關訊息嗎?」
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分享自身經驗:「老一輩是說清明、重陽前後好像都會帶人走」、「就帶親朋好友一起走啊」,也有醫護人員現身說法:「妹妹是護士,統計上確實三節容易過世。」
過節就是過劫?
數據會說話!連三年統計不是道聽塗說
衛福部統計數據:節慶前後死亡人數驚人
根據衛福部2021-2023年的國人死因統計年報中,這個現象確實不只是道聽途說。以2023年為例,農曆春節前後的1月份,死亡人數達到驚人的19,750人,創下當年最高紀錄。
清明節數據反常!打破傳統觀念
有趣的是,清明節期間的數據卻打破了傳統觀念,連續三年的4月死亡人數都低於前後月份。2023年4月的死亡人數為15,899人,比起3月的18,232人明顯降低。
重陽節前後的死亡趨勢則更顯複雜,這種年年不同的變化,說明節慶與死亡率的關係並非必然。
- 2021年數據顯示,從9月的13,894人逐漸上升至11月的15,560人
- 2022年10月維持在17,099人的平穩水準
- 2023年則從9月的15,459人略降至10月的15,868人。
醫生怎麼說?科學解密節日死亡潮
從醫學角度來看,這個現象背後確實有其科學依據。三大節慶恰巧都落在季節轉換的時期,氣候變化劇烈加上早晚溫差大,對年長者的身體造成極大考驗。研究顯示,溫差每上升1度,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就會增加2.8%至4%。特別是在寒流來襲時,容易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甚至連消化道出血潰瘍、攝護腺肥大等問題也會增加。
醫護人員曝內幕:節日死亡率的驚人真相
留言中有表示自己是一線醫護人員的觀察更加印證了這個現象。「大節氣前後真的會『狂掃』清掉一些人,遇過一天同時三、四個,節氣過了就恢復平常。」一位資深護理師分享道。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氣候因素外,還包含了心理層面的影響。
撐到過年再走?心理因素大有關係
許多病人會努力支撐到過完節日,特別是農曆春節這種重要的團圓時刻。這種現象與國外研究發現的「感恩節效應」相似,許多重症病人會刻意撐到與家人共度節日後才離世。
節日期間醫療人力不足,影響照護品質
此外,節日期間的醫療人力調配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一例一休政策實施後,加上輪休制度,使得節假日的醫護人力較為吃緊,可能影響照護品質。
面對這個現象,醫療專家建議,老年人的照護不應該只著重在特定節日。平時就要注意保暖、保持規律作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在氣候變化劇烈的時期,更要特別關注長者的身體狀況,適時就醫檢查。
與其怕「劫」不如防患未然
傳承智慧與科學結合
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過節就是過劫」這樣的說法,反映了先人對自然規律的觀察智慧。古人設立節氣,本就是為了順應自然變化。在現代社會,我們除了傳承這份智慧,更要輔以科學認知,讓照護更加周全。
節令民俗傳說是老一輩人的經驗累積,現代科學研究則提供了更多的解釋和應對方法。在任何時節,不論老少都應該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讓疾病不要找上門,才能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
特別是在年節將至之際,更要特別關注家中長者的健康,讓他們能夠安然度過這些「關卡」,與其將其視為無可避免的「劫數」,不如理解其中原理,做好預防準備,讓每個節日都能平安喜樂地度過。
過節就是過劫?常見問題FAQs
為什麼農曆新年死亡率特別高?
農曆新年前後氣溫變化大,加上心理因素影響,容易引發疾病。
如何讓長輩平安過節?
注意保暖、保持規律作息、定期健康檢查,並在節日期間加強陪伴,提供必要的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基隆房市「白天鵝熱潮」?PTT網友:基隆每坪60萬的日子可能真的不遠了
基隆慘遭滑鐵盧!PTT網友票選「全台住起來最不舒服城市」:潮濕到很阿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