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台灣2020年後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國發會預估2040年的老年人口占比將突破三成,換句話說,2020年每4.5個青壯年要扶養一個老人,到2040年每二個年壯年扶養一個老人,面對高齡化的社會,這些大量的高齡者所需要的長期照護需求人力也同步增長。「德臆居家照顧」看準長期照護人力的缺口及未來市場,將過去的職業訓練背景結合,提供了政府委託辦理的照顧服務員訓練,也將訓練好的居服員提供就職機會,媒合有需求的案主,替三方都找到雙贏的方案。
德臆居家照顧
龐大的市場及稀缺的人力
在基隆每100人就有18位是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基隆的長者占比不僅超過全國平均值,更位居高齡城市第八名;長照的課題是迫在眉睫,但是投入的人力往往來不及市場的需求。陳靜瑀經理表示:「培養一個居服員按照政府的規定至少要上90小時以上,取得資格之後還要做性能訓練、實習,還有前輩及督導跟著去試做個幾次確認沒問題,才會讓居服員獨立接案。」
除此之外,公司還提供「督導」機制,在與案主溝通的前置期,公司的督導會先到府與案主先深度溝通需求、需仔細叮嚀的細節,通盤了解後再與居服員溝通,每隔一段時間,督導也須適時的追蹤後續狀態,包括居服員的服務內容及案主的需求是否有達到適當的調配,作為雙方的媒合橋梁。
換句話說,從培訓完成一位居服員到獨立服務案主,這過程就耗費大量的時間及人力,加上長期照護是一個需要大量人力溝通的行業,但只要是「人」,標準就會難以定義。舉例來說,長期臥床的老人洗澡是否有步驟?如何判定洗的好或不好?這些零零總總瑣碎的人力照護,就會讓有些新進居服員投入市場後,才發現工作與自己期望中有落差,所以又重新轉業,最終就可能導致了這個結果,單位培訓了30個人力,一直到最終投入就業市場的只剩下10位。
但過程中總是也有美好的一部份,也因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服務,就會產生獨特的情感。在一些實際案例中,有些長輩甚至把居服員當作自己的兒女一樣,有時候居服員有事無法到府,長輩還會因此傷心難過;另一方面,明明是六日休假的時候,但居服員還是準時到府去探望長輩,因為放不下的心理,「我還是要去看看他,因為我擔心他沒得吃、沒人協助他排泄大小便,他會很痛苦」類似像這樣的心情比比皆是。
看著臥床的案主,慢慢地一步一步恢復到可以行走;或者是經由居服員的細心照顧,延緩退化、失能,甚至是復能,這些奇蹟都在每日的相互陪伴中滋生,也是這一行能帶來最大的成就感。
運用智能科技提升溝通效率
當電話響起,接到派遣需求的那一刻起,就是大量人力溝通的過程;無論是派遣居服員及督導的分配,到案主家的現場服務,這一切皆仰賴「人」的判斷,這也會延伸出一個新的問題:即使有服務資格,那行業標準又是什麼呢?
陳靜瑀經理思考,如何讓這一切管理能夠變得更好?想了很多方法,於是決定著手從核銷、派案、管理開始,運用智能化的方式規劃,包括未來直接在居家可運用智能的方式檢測,進行科學化監測,這些將能更優化流程,以及透明化管理,幫助案主及派案單位都能有更完善的服務。於是陳靜瑀經理開始接觸基隆市政府SBIR計畫,希望將這些過程優化成APP,參考中國的滴滴打車模式,將人力服務智能化,期盼能做到一鍵篩選最近距離、年齡、學歷、經歷、背景或擅長的技能,並且能自動匹配出適合的人選,接下來再進一步地面試協調,將大幅提升派遣過程中的人力溝通效率。
德臆居家照顧自2020年執行業務至今已服務過一兩千個案主,如果能運用這些大數據成為未來職業訓練的指標,就能定義出什麼是這行業的「標準」,甚至從中能分析出更多數據,作為有效數據提供給政府未來推行相關方案施行的參考依據。
長照2.0不只是政策,邁向更專業的專業人力服務
現階段德臆居家照顧主要仍以政府長照計畫為主要案源,但未來這不只是政策方向,更是全民將面臨的課題。在人力現有的前提之下,面向專業技能提升,多元服務,除基礎的居家服務之外更希望能邁向專業技術人力服務,將人力的服務品質進行定義、分工,可將專業化發揮到最大價值,期待未來能解決這個痛點,會是一個很棒的市場。
延伸閱讀
從哈日少年到高級餐廳「燒肉頭目」主理人,洪瑋:美食不只看CP值更要為生活增添儀式感
基隆女兒坎城設計師李沁返鄉創業,成立「港齋工作室」盼翻轉外界刻板印象
基隆日式蛋糕店「禾月堂菓子工房」老闆思鄉回家創業,「北海道乳酪蛋糕」成基隆必買伴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