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西打藍
攝影/林靜怡、鄭詩怡
訪談、紀錄/林佳慧
我在基隆住了一輩子,卻從未走入此次的採訪地點,也就是隱藏於基隆西岸碼頭山上的「高遠新村」。
對比位於市區、多數基隆人都知道的「罾仔寮」,高遠新村距離市中心較遠,但沿途街上瀰漫著桂花清香,還可遠眺中正公園的觀音神像與基隆港,是個相當適合體驗自然,卻罕為人知的地區。也許更少人知曉,這裡同時是過往許多港務局職員的居住地。
今年七十四歲,現職高遠新村和平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洪順發,是村里無人不知的大家長。不少人以為他是在地的基隆人,實際上,他來自遠方的屏東萬丹鄉。經歷激烈大學聯考,洪順發錄取海洋大學航管系夜間部。最終通過特考進入港務局工作,開啟和基隆一輩子的緊密牽絆。
萬丹來的小伙子,是整個村裡的驕傲
初次見面,我就對洪順發的親切印象深刻。他領著我參觀社區,堅持要我採訪後留下來吃午飯,並邀請我到辦公室泡茶,在茶香圍繞中,自然地說起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住在鄉下,要在大太陽底下挑水肥,種田種了好一陣子,農村工作真的很辛苦!那時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後來考上全村只有兩人錄取的屏東中學,我們村裡還放鞭炮慶祝呢!」洪順發體驗過物農的艱辛,很早就知道讀書的重要。洪順發考上大學後,也沒有停下腳步,一面半工半讀,一面積極準備港務局的考試。
「當時社會的觀念認為讀夜間部是次等生,但是我認為自己能力不輸其他人。我在民國六十四年順利考上港務局的穀倉單位,後來還任職管理員,當年夜間部的班上只有我一個人考上。後來民國八十九年又從海洋大學航管所碩士畢業。」從洪順發的分享中,處處能感受到他的堅毅與認真。
若不是在碼頭工作的人,幾乎沒有看過穀倉,更不知道穀倉裡的工作是什麼情況,於是洪順發為我從頭解說。
小女孩子也來上工!穀倉裡的大小事
洪順發負責的穀倉裡,有個高達十一層樓的圓倉桶,用來存放玉米、麥子或雜糧等散裝穀物。當時多是從美國、澳洲載送小麥到台灣,一艘船一次可以載一萬兩千噸,通通運到這裡處理。
「穀物出倉時,有分裝麻布袋、裝卡車、裝火車,三種程序。穀物過磅後,會流到一個漏斗管,女工便拿著袋接,我們稱這些女工隊為絞包班。他們的工作是以量計價,搬了多少噸就算多少錢。」洪順發向我們分享穀倉裡的作業景象,也提到當年不只有男生,也有不少女工一起工作。
穀倉管理員怎麼渡過一日的工作時間?洪順發負責巡倉與管理業務,需要二十四小時日夜輪班。他提到:「通常晚上的主要工作是進倉,船班來的話,就要有人看著,看吸穀機運作是否順利?輸送帶、斗昇機有沒有問題?貨物有無送到正確穀倉?通常白天就會提完貨,偶爾遇到趕工才會做夜工。」管理員的工作穩紮穩打,以維持港邊進出口貿易的進行。
穀倉裡危險時刻伴隨!生死關頭走一遭
乍聽之下,管理員多半執行檢查、確認的項目,風險不大,但洪順發卻告訴我們,在穀倉裡工作,各式機具運轉不停,上噸重的貨物在周遭不斷運送著,只要稍不留神,其實很容易就會讓自己遇到危險。像是有一次在巡邏過程,他曾遇到命懸一線的事件。
「有一次巡邏麥子倉庫時,電梯不曉得為什麼下不來,於是我探頭進電梯間窗戶查看,結果電梯配重從下方往上而來,我閃躲時被上方掉下來的轎廂打到,鼻子被壓壞,鼻血直流,牙齒也斷掉好幾根,在海軍醫院躺了整整十五天。」即使是四五十年前發生的事,洪順發回想起來仍不寒而慄。
在穀倉擔任管理員一段時間後,洪順發被調派到第一貨櫃中心,隨著資歷加深,職務也隨著職位不斷更替,由管理員、股長、副主任,到民國八十四年升上材料配件庫的主任,在那足足服務了八年,這是唯一離開棧埠處的時間,然後重返第一貨櫃場當主任,接著轉任搬運課長。一直到五十九歲那年,他突然在工作中發生心肌梗塞,才在民國一○一年,藉著港務公司成立之時,申請退休。
洪順發退休後,想要回饋自己待了大半輩子的社區,於是擔任和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和身為里長的太太張和妹,一同經營高遠新村。
「高遠新村並沒有太多經費,從請怪手來整頓公園的經費,到花圃、遊樂器材的整理,都是我們自己支出。我和太太正積極爭取修建日式老屋、步道與燈塔。希望促進觀光的同時,能和更多人共享這座美麗社區,這是我們的心願。」洪順發與太太積極經營社區,希望更多人認識他們鍾愛的家鄉。
洪順發夫婦為了照顧鄰里,時常自掏腰包,和社區鄰里一同用餐。
在採訪結束前,我走進洪順發一手整理的公園,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這裡澆花,細心照護每一株植栽。他相信當社區環境越來越好,就會有更多人願意來觀光,也讓多年街坊擁有舒服的環境,以拉近鄰里關係與感情。
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洪順發親手打造的樹屋。在採訪當天,已經能看見樹屋的骨架,我們一起聊著該如何佈置。期待下一次再拜訪高遠新村時,能看見已經完工的小樹屋,聽著洪順發和我分享妝點它的一點一滴。
【蔚藍文化】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
延伸閱讀
守護海洋刻不容緩!與大海博弈近30年,揭開「海上救援專家」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