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旅行,就是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去體驗風情,但近幾年的旅遊風氣不再只是單純吃吃喝喝走馬看花,而是趨向更深度的「漫遊」導覽,在基隆的「雞籠卡米諾」團隊,不只單純導覽,更結合文史文化,讓旅客不僅認識基隆,更能深度的理解這一片屬於「雞籠」的故事。
雞籠卡米諾Keilang Camino
中斷的四百多年,重新再出發
「雞籠卡米諾Keilang Camino」創辦人單彥博,很多人對他本人Mike的認識可能還大過於團隊,活躍在文史團隊的他,是不少人眼中的「基隆活字典」,但說起為什麼走向創業這條路,而且是一條艱難的文史工作室,這背後就大有故事了。
回想過往,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平日睜開眼睛就是準備從基隆通車去台北,就連假日跟朋友聚會也還是約在台北,基隆的家對他而言比較像是旅店,一直到去英國念國際商務研究所,才發現國外青年對於自己的家鄉總能侃侃而談,相比之下自己反而不太清楚基隆過往的歷史,於是起心動念開始上網蒐集資料,才開啟了文史這扇大門。
「你知道嗎?四百多年以前西班牙人在基隆蓋城堡喔!」
不僅如此,單彥博補充,一百多年以前的基隆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治時期的基隆是作為台灣最北端的重要港口城市,便利的商港,林立的委託行,最流行的新知及街頭的外國文化,都是這座城市繁華的過往;可是如果問起年輕人基隆的過往,除了廟口跟港口之外,沒有更多印象,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其實基隆的文史已斷層四百多年,我們現在在做的,也不過是盡可能將過去中斷的空白填補起來。」單彥博Mike 這麼說。
說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真的不容易。光是大量蒐集史料,或者去國外拍賣網站買回基隆的古地圖及舊照,就花了不少心力與金錢,甚至做這些事情,短期間是看不到任何收益的,但問起來值不值得,單彥博Mike這麼說:「現在不做,之後就更沒有機會做了,空白只會越拉越大,至少現在著手開始做起,可以慢慢縮回空白的過去。」單彥博Mike也提供他珍藏的資料及照片,可以看到過往的基隆風華,那些我們無法經歷的過往,透過舊照片掃描進電腦,用軟體拼接上色,讓這些資料可以重新躍然於世人眼前。
說起「雞籠卡米諾Keilang Camino」的前身,其實是2016年的單彥博與一群青年朋友參與文化局「聽時光說古蹟」課程,這其實就是他們的團隊小組名稱,活動結束了但總想留下些什麼,於是便構思起在基隆成立文史工作室的念頭;這中間夥伴們以兼職模式進行,趁著假日帶旅客導覽基隆、介紹歷史文化,到2019年「雞籠卡米諾Keilang Camino」正式落腳基隆市西定路,同年單彥博也毅然辭去原本工作,全心投入在原本兼職的雞籠卡米諾,專注基隆文化的考證與導覽工作。
「Keilang雞籠」是基隆的舊稱,也是基隆第一次出現在世界歷史上的名字;1597年在大航海時代時由西班牙船長寫信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件所提及,故以此為名作為紀念,而Camino是西班牙文「路」的意思,期許未來基隆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卡米諾的理想未來
單彥博表示,基隆這樣富含文化底蘊的城市,單靠目前團隊裡斜槓青年假日的導覽服務介紹並不夠,像成員懿勝的正職是一位記者,只能假日時負責八斗子聚落的導覽;有鑑於此,為提升基隆文史推展的力道,也服務更多民眾,未來「雞籠卡米諾Keilang Camino」的新目標即是盡快培養一支專業的平日專職導覽員,以提供更多元且優質的基隆在地故事解說服務,期望透過有趣的基隆故事的傳達,將基隆的往日風華帶給更多人知曉。
卡米諾除了接下政府的一些文史考證計畫,另外也開發了五條不同的導覽路線,有基隆港灣市區、大武崙砲台、仙洞聚落、八斗子聚落及正濱的導覽介紹,帶著民眾「走讀」基隆。希望在一步步完成階段性目標後,讓卡米諾做的事能對影響更多的人。
單彥博說,他一個理科生,卻意外對基隆文史產生熱愛的追尋,這是因為,現代的全球大城市大多都是高樓大廈林立,可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要怎麼去看見呢?只有從耆老記憶、透過考古,才有機會去認識該城市數百年來轉變的歷程,而基隆這樣的文史變遷,是無可取代的,也是最珍貴的瑰寶。
延伸閱讀
穿越回30年前的基隆!日本旅客1990年造訪車站圓環、中正公園…感受復古時代氛圍
2007年「基隆街景照片」引發熱烈討論,網友:基隆一直在進步!
2013年「基隆黃色小鴨」舊照勾起回憶,網友:爆炸場面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