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為了加速都市發展和提升產業環境,建立了「容積移轉折繳代金」機制,自今年1月1日起開始受理申請。目前,基隆市首件容積移轉代金案已經完成評定,將為市政府帶來了1.12億元的收入。這項新政策不僅有助於加速都市發展,更能為市民帶來更多公共利益。那麼,什麼是「容積移轉折繳代金」?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基隆海嗨編輯室為您整理解說,幫助大家更好理解這一政策。

什麼是容積移轉折繳代金?
在寸土寸金的台灣,「容積移轉」是一種常見的城市發展工具。簡單來說,容積移轉是指把一塊地的建築容積(可以建造的建築面積)轉移到另一塊地,白話文就是,允許開發商從某些特定地區(如公共設施保留地)購買未使用的建築權利,然後將這些權利轉移到他們正在開發的地區,這樣可以使都市空間的利用更加靈活。
然而,這樣做會導致某些地方的建築密度增加,可能會影響生活品質。為了平衡這個問題,政府引入了「容積移轉折繳代金」的概念。這意味著,開發商可以支付一筆代金給政府,而不是通過捐贈土地來獲得容積,這筆代金將被用來提升城市公共設施,造福大眾。

為什麼需要「折繳代金」這個機制?
雖然容積移轉可以促進都市發展,但傳統的容積移轉需要捐贈土地,過程繁瑣且時間冗長,並且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高樓大廈增多可能導致人口過度集中,影響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過去容積移轉的利益主要由開發商獲得,而公眾卻要承擔環境改變的代價。
「容積移轉折繳代金」制度的出現,則簡化了這個過程,過去開發商用土地交換容積,現在可以直接向市政府購買容積,透過直接向政府支付金錢(即「代金」)來獲得額外的建築容積。這筆錢將專門用於購買公共設施用地或改善公共環境,例如公園、道路等,提高城市的整體環境品質,讓市民共同受益。

基隆市的首件容積移轉代金案
基隆市的首件容積移轉代金申請案位於基隆市大武崙地區,都市計畫使用分區為住宅區,基地面積近2500坪。由於基地鄰接12公尺寬的武嶺街,依法可移入容積上限為基準容積的30%。申請單位透過容積移轉折繳代金新機制申請移入30%的基準容積,全數以繳納代金方式辦理,市政府因此獲得了1.12億元的收入。
都發處長謝孝昆表示,第1件容移代金案於今年2月底繳交估價作業費用,本府依規委託3家專業估價師對容積移轉代金進行估價,並於4月中經本市容積代金審查會議通過。
都發處強調,本案估價作業委由具雙北豐富執行容積移轉代金估價經驗之事務所辦理,市府亦透過確認估價條件會議及審查會議,邀集外部專家學者委員、府內相關單位及估價師針對該案內容充分討論,並將申請人陳情意見納入考量,最後以3家估價師估價結果之平均數評定,審議過程皆公開透明。

基隆市的新政策有何影響?
- 加速都市發展: 開發商可以直接向市政府購買容積,簡化了行政程序。
- 增加市政收入: 基隆市首件容積移轉代金案將為市府帶來1.12億元收入,這筆錢將用於改善公共設施。
- 保護公共利益: 代金收入將用於取得必要的公共設施用地,提升整體環境品質。
- 提供多元選擇: 對於想進行都市更新或老屋重建的業者來說,多了一種融資選擇。
「容積移轉折繳代金」制度旨在促進都市發展的同時,確保公共利益不被忽視。它體現了「公益歸公」的理念,讓城市發展的果實能夠更公平地分配給所有市民。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表示,這筆代金收入將專門用於購買和改善公共設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質。未來,市政府將繼續鼓勵更多開發商使用這個機制,並不斷改進審議程序,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