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多爽,收假多痛,大家有同感嗎?假期才剛過,心情卻像掉進谷底,這就是傳說中的「假期症候群」啦!據說,美國有20%的人都曾經歷這種情況,別擔心,你不是孤單一人。《基隆Podcast》請來心理師廖聖榮,教大家幾招輕鬆調適的方法,幫助你從假期的美夢中平穩著陸。
假期症候群
假期症候群是什麼?
假期讓人放鬆、快樂,但假期一結束,回到現實世界的壓力就像海浪一樣拍打過來。這種憂鬱、焦慮、提不起勁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假期症候群」。這個詞可是從1950年代就開始流行,雖然它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但心理師提醒,長期忽視可不妙!
假期症候群的成因
- 作息紊亂: 放假期間的作息往往不規律,導致身體時鐘被打亂,收假後難以調整。
- 情緒落差: 假期中的歡樂氛圍與工作或學業的壓力形成強烈對比,容易產生情緒落差。
- 社交壓力: 假期結束後,人際互動可能增加,帶來新的社交壓力。
心理師的妙招:緩衝、調整、分享
緩衝期:給自己一點時間適應
廖聖榮心理師建議,假期結束前可以提前預留1到2天當作緩衝期,讓自己慢慢調整作息,別一下子就投入緊繃的工作或課業。這段時間可以安排輕鬆的活動,像是散步、冥想,甚至跟親朋好友聊聊天,分享假期趣事,都是紓壓的好方法。
- 提前調整作息: 在假期結束前幾天,逐步調整作息,讓身體慢慢適應規律的生活。
- 安排放鬆活動: 利用緩衝期,安排一些輕鬆愉快的活動,如散步、聽音樂等。
延續假期的快樂感
假期雖然結束,但美好的回憶可以延續!廖心理師建議,旅行回來後不妨整理照片、寫日記,把那些開心的瞬間記錄下來,讓心情保持在正向的頻率上。另外,開始規劃下一次的旅行或假期,也是個讓自己保持期待的小撇步,讓每天的生活都充滿動力!
- 記錄美好回憶: 整理假期照片、寫日記,將快樂的瞬間永久保存。
- 規劃下一個假期: 期待下一次的旅行,為生活增添動力。
何時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在假期症候群中無法自拔,甚至持續超過兩週,這時候就別硬撐了,尋求心理諮詢或專業協助,才是最好的選擇。記得,照顧心情和照顧身體一樣重要。
主持人小叮嚀
《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提醒,假期的意義在於放鬆與充電,別讓假期結束後的小低潮影響到整年的心情。學會用簡單的方法調適自己,才能在新的一年裡帶著滿滿的能量迎接每一個挑戰!
假期症候群不是病,但調適得好,生活會更美好。下次假期結束時,記得用這些方法幫自己輕鬆過渡,迎接新生活吧!
假期症候群常見問題FAQs
假期症候群會持續多久?
假期症候群的持續時間因人而異,通常會在幾天或幾週內緩解。如果症狀持續時間過長,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假期症候群?
如果你在假期結束後感到持續的憂鬱、焦慮、提不起勁,且影響了日常生活,那麼你可能患有假期症候群。
除了心理師,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假期症候群?
除了心理諮詢,還可以透過運動、社交、興趣培養等方式來緩解假期症候群。
延伸閱讀
出入境免排隊!護照「自動通關」12秒刷臉搞定通關,申請方式一次看!
基隆景點推薦2024|觀光署曝最受歡迎景點TOP3,除了廟口夜市,還有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