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素有「雨都」之稱,雨傘是市民必備工具,但也因此衍生「偷傘」問題。「基隆人日常社團」內也有多起網友貼文抱怨雨傘失竊,從麥當勞到便利商店都有「傘賊」出沒,網友哀號「基隆人沒有沒被偷過傘的」,更有人怒嗆偷傘賊「人格只值120元」。
基隆偷傘賊橫行,從120元到1500元的「傘」痛經驗
從便利商店到菜市場,偷傘案例層出不窮
短暫用餐也遭殃
翻閱社團貼文,基隆偷傘案例可說是五花八門。有民眾在基金一路麥當勞門口,僅僅進店用餐的短暫時間,價值120元的雨傘就這樣人間蒸發。

高價傘也難逃魔爪
更誇張的是,有家長帶孩子到久大文具行,一把價值1500元的自動傘竟也被人「順手牽羊」,讓家長氣得在社團痛罵「你的人格就他媽只值1500」。

便利商店、公車站牌都淪陷
類似的情況在基隆各處上演。全家新崙店前,有民眾進店購物不到5分鐘,出來就發現雨傘不翼而飛。全聯賣場、公車站牌、甚至是廟口附近的商店,都成為「傘賊」的獵場。
27年丟了20把傘?
一名網友無奈地說,自己在基隆住了27年,被偷的雨傘不下20支,「哪個基隆人沒有被偷過雨傘」成為許多在地人心中的共鳴。

民眾反應兩極化
面對偷傘問題,基隆網友的反應呈現明顯的兩極化。寬容派認為「可能拿錯了」、「雨太大了原諒他吧」,甚至有人表示「給他吧,就當他有需要」,展現出某種無奈中的釋懷。

但更多人則是憤怒不已,直言「會偷就是會偷,沒有人格可言」。有網友氣憤地說,曾親眼看到一位60多歲的阿伯挑到自己的傘,當場制止後對方卻說「拿錯了」。還有人抱怨這些「傘賊」專挑貴的、漂亮的下手,「害別人淋雨回家,最壞身教」。

防偷招數各顯神通
為了對抗無所不在的「傘賊」,基隆人也發展出各種自保策略。有人自備傘套,無論到哪都把雨傘帶進室內;有人用塑膠袋包裝雨傘,避免被人一眼相中;更有人乾脆只買便宜雨傘,「一年用斷5把傘,買輕的好攜帶」。還有經驗豐富的網友分享,昂貴的雨傘絕對不敢放在傘桶裡,寧可麻煩一點也要隨身攜帶。
法律專家解析:拿錯傘與偷傘的法律界線
主觀意圖成關鍵判斷標準
拿走別人的雨傘,在法律上到底構不構成犯罪?恆嵂聯合事務所所長吳恆輝律師師接受訪問時指出,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牽涉到複雜的法律層面。
吳恆輝律師分析,民眾拿走他人雨傘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境:
- 不小心拿錯傘
- 單純基於借用的心態取用
- 就是要偷
律師強調,這三種情況的共同點都是「客觀上拿了不是自己的傘」,真正的差別在於當事人的主觀意圖。前兩種情況由於主觀上都沒有「占為己有」的意思,因此在法律上並不構成竊盜罪。

不是你說了算!法官綜合多項因素判斷
但這是否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辯稱自己「主觀上沒有要偷」來規避法律責任?吳恆輝律師對此給出明確答案:「法律不是你說得就算,而是要綜合判斷。」
律師解釋,法官在認定當事人的主觀意圖時,會考量多項客觀事實,包括:為什麼會出現在該地點拿取他人雨傘?拿到雨傘後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是否有同伴在場,同伴能否作證?以及拿取雨傘後的一系列行為模式等等。
透過這些客觀事實的交叉比對,法官才能合理推斷當事人的真實意圖。因此,單純口頭辯稱「沒有要偷」,在法庭上很難站得住腳。

律師建議:預防勝於事後處理
針對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雨傘爭議,吳恆輝律師提供實用的建議。他強調,民眾不應該輕易測試法律的底線,如果真的有需要使用他人雨傘,最好的做法是先詢問周圍的人,說明情況並取得同意。同時,在離開現場前也應該仔細確認,確保拿的確實是自己的雨傘。
至於如何避免自己的雨傘被拿走,律師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準備傘套,自己保管」。這個建議與許多基隆網友的實戰經驗不謀而合,也印證了「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
無論如何,在這個人人都需要雨傘的城市裡,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建立更好的社會秩序,或許是每個基隆人都需要思考的課題。
畢竟,一把雨傘的價值或許有限,但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卻是無價的。
吳恆輝|小檔案
恆嵂聯合事務所所長、台灣執業律師、法律碩士。處理眾多不動產糾紛、繼承糾紛及社區糾紛訴訟。為人溫暖、有溫度、誠懇,並擅長以不同角度立場給予客戶建議,提供更全方位的觀點以及解決方案。
偷傘常見問題FAQs
在基隆拿錯別人的傘,會被告竊盜嗎?
不一定。律師表示,若主觀上真的只是「不小心拿錯」且沒有「占為己有」的意圖,就不構成竊盜罪。但法官會綜合考量多項客觀事實來判斷您的真實意圖,所以口頭聲稱「拿錯」不一定能免責。
如果雨傘被偷了,報警有用嗎?
可以報警,但實際找回的機會可能不高。警方會依據報案資訊進行調查,但由於雨傘的辨識度較低且價值通常不高,尋獲難度較大。律師建議「預防勝於事後處理」。
律師建議的防偷傘方法有哪些?
吳恆輝律師建議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準備傘套,自己保管」,將雨傘隨身帶入室內。許多基隆市民也會選擇用塑膠袋包裝雨傘,或只購買便宜的雨傘,降低被竊的損失。
延伸閱讀
基隆社區腳踏車連環失竊案,家長無奈面對法律漏洞!律師解析:偷竊者未滿12歲仍有民事責任
家門口放鞋櫃違法嗎?老社區公共區域爭議多,律師:這樣做恐賠上百萬還要坐牢
肇事逃逸卻留下身分證?網友社團尋人卻引發兩造羅生門,律師:小心個資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