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隆和平島,遊客喜愛造訪的漁市大街盡頭,人跡漸少的地方,有一個公車站名叫「阿拉寶灣」,但周圍只見停車場,怎麼看都不像有著絕美日出和夢幻地景的秘境阿拉寶灣,這裡究竟是哪裡?
從公車站旁的和一路 2 巷往上走,沿途零星散落的矮小平房、鐵皮屋、幾處小菜園、被棄置的回收物或垃圾,居住環境不算舒適便利,但這個地區卻是自花東「北漂」的阿美族自 60 年代起,努力維護打造的家園--阿拉寶灣聚落。
租屋太貴不如自己蓋房
「我嫁過來的時候,這裡像在深山裡面,不說路燈,連路都沒有,我想說怎麼這麼鄉下,我以前住台東成功都沒那麼鄉下,所以這裡為什麼叫阿拉寶灣,就是比做台東泰源的阿拉寶灣。」民國 53 年出生、71 年嫁過來的簡金鳳說。
簡金鳳的小姑林玉妹,民國 50 年出生,在 6 歲的時候,就跟家人一起從台東成功上來基隆定居。當時許多自花東北漂上來的阿美族,為了跑船賺錢紛紛到和平島租屋,無奈租金太高負擔不起,聽說山上有閒置空地可以蓋房子,於是一個報一個,漸漸的形成阿拉寶灣聚落,林玉妹一家也在這裡蓋了自己的房子。
蓋房子要選擇隱蔽的地點,周圍最好有大樹遮掩才不容易被看見,因為是違章建築,一旦被發現就會被政府拆除,甚至被告上法院。「蓋這個房子被拆了好幾次,有一次我爸爸被告,就帶著我們全家在法院睡了一個晚上。」林玉妹說。
雙親為家庭奮鬥打拼
居住條件困難,卻仍有許多阿美族前仆後繼而來,因為在台東原鄉,雖有土地可以開墾,但只能自給自足,他們希望來和平島跑船可以為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家裡有 8 個孩子,林玉妹印象中母親一直大著肚子,而父親在鏢魚船上工作。民國 58 年,家中最小的弟弟出生,父親在一次出海炸魚時出了意外手斷掉,從此退休。母親就到工廠工作:罐頭工廠、冷凍廠、殺魚廠,努力養活家裡 8 個孩子。
聚落團結意識逐漸淡薄
提起父母,林玉妹的口氣帶著一份溫柔:「我爸媽那時候他們好厲害,帶大家來家裡,我從不會忘記。每個人自己帶碗,來這邊集合,菜一大鍋的煮,飯自己帶,一起吃飯。」
一起建立聚落,也建立起革命情感。早期的阿拉寶灣聚落,重視情感的維繫,出海捕魚的孩子回來,鄰居會一起去迎接,有人帶酒,有人出菜,熱鬧慶祝孩子的平安歸來。
早年阿拉寶灣聚落曾自籌經費舉辦豐年祭,耆老會安排活動細節,大家一起下海採捕,誰捕回來的魚獲多,就會有獎勵。「政府介入之後豐年祭就沒了,為了一點政府補助,大家就會開始爭誰最大,想去拿那個錢。管錢也沒有透明化,很多人就不喜歡參加,其實都是都市影響到人的品性,以前也不會爭什麼,比較單純,我們以前好團結喔。」林玉妹說。
盼都市與原民文化取得平衡
由於阿拉寶灣聚落的原住民人數不多,因此許多原鄉的傳統與文化都沒有沿襲下來,「我們這邊就是阿美族混漢人,不像東部那邊比較精細,有分階級。」林玉妹說。
目前林玉妹的家族成員約四十幾個,除了阿拉寶灣聚落,也散居基隆碧砂漁港、新豐街、嘉義、高雄、台中、桃園等地。許多人會選擇回到花東,參加自己原鄉的活動,阿拉寶灣的部落活動就偏向聯誼性質,交流感情。
同場加映:
和平島就是遊樂場|頭目談阿拉寶灣聚落展望,憶兒時「曾被丟進海裡學游泳」
隨遇而安的海岸阿美|走過阿拉寶灣今昔變遷,把大海的一切當作上天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