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的基隆,濕氣中仍感受到涼意,通往和平島阿拉寶灣聚落的路面,也帶著未乾的泥濘。居住此地的阿美族原住民,卻不受天氣影響,中氣十足的嗓門、此起彼落的笑聲,在阿拉寶灣聚落裡,絲毫不覺雨都陰鬱。
民國 46 年出生的葉金妹,爽朗地說著阿美語、國語跟一點日語。民國 61 年,才16 歲的她跟著跑船的丈夫來基隆工作,73 年開始全家正式定居阿拉寶灣,同時期還有大批族人一起從台東都歷部落搬來此地。
阿拉寶灣展開新生活
葉金妹一家原先在台東都歷務農,聽說來基隆捕魚更好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搬離原鄉,像其他移居此地的家庭,丈夫搭船在近海捕魚,妻子則在孩子開始上學後,跟親友一起做各式各樣的工作。
葉金妹曾在中船打雜掃地、做噴漆、也做木工,還有模板、土木、綁鐵、打水泥等並不輕鬆的工作。更利用零碎時間做家庭代工:塑膠花、黏珠子、剝蝦,幾毛幾毛的慢慢賺。
「為了養小孩,可以做的幾乎都做了。」葉金妹說。
與海共生的海岸阿美
除了工作,阿拉寶灣的阿美族也自己種菜,或是到海邊採捕。
「因為我們是海岸阿美」葉金妹的大兒子這麼說,語氣透露著自豪。
阿美族根據地理位置、語言、風俗習慣的不同分為五個族系,其中「海岸阿美」分布在臨海地區,葉金妹的原鄉台東都歷部落就屬於海岸阿美,儘管搬到基隆和平島這個新環境,他們依舊仰賴著大海。
把大海的一切當作上天的恩賜,海岸阿美從小就與海洋特別親,不說採捕,而說從海裡「拿東西」,對他們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用語,大海向他們提供豐富的資源、他們對大海懷著感恩與敬意。
而談起阿拉寶灣變化最大的地方,大夥也一致認為,是海。
環境及政策帶來的改變
「以前這裡東西很多,可以吃得飽。我們會去拿藻類、螺、九孔、海大麵、蜈蚣菜、石花凍、鹿角菜、海木耳……退潮的時候會有章魚、魚、蟹,拿了就可以走了。」兒子表示,自從汙水處理廠開始運作,附近海草數量銳減,以海草為食的生物也大量減少。潮間帶的生物都慢慢失去蹤跡、珊瑚礁也沒有了。
加之近年開始針對和平島周邊海域實施採捕管制,阿拉寶灣居民下水要申請採集證,且只能採集海菜,變得無法隨時隨地親近海洋,想潛水只能開車到遠一點的地方。
從料理看見樂天惜福
儘管只能拿海菜,但對於各種入手的食材決不馬虎對待,提起海菜料理,葉金妹如數家珍,煮湯、涼拌或熱炒都侃侃而談。兒子在一旁補充:「海菜像天然味精,拿來煮魚湯可以讓湯味道更鮮美,膠質很多也很適合涼拌。」
除了海菜料理,醃肉也是葉金妹的拿手菜,提到原住民的醃肉,相信讓不少人食指大動。醃肉在阿美語叫做 Siraw,早期因為食材來源不穩定,不是每個季節都能吃到肉,因此以醃製延長食物保存期限,也會拿來分送給親朋好友。Siraw 通常拿生肉來醃,舉凡豬里肌、排骨、魚、螺貝類都可以醃,兒子說:「就是用鹽巴讓肉熟成」。
葉金妹開心展示各種她做的 Siraw,也熱情地請人試吃。珍惜食物,也樂於與人分享,就是這群海岸阿美。
與環境共生創造美好未來
在阿拉寶灣生活將近40年,近期地方創生團體進入後,為聚落帶來的改變,葉金妹都看在眼裡。她希望周邊環境整頓好之後,能在阿拉寶灣成立一個觀光發展的據點,可以教外地人做Siraw、或是賣風味餐,也認為可以將海岸阿美的文化傳統與當地特殊的地貌景點結合推出套裝行程,發展為獨具阿拉寶灣特色的觀光體驗。
這群海岸阿美也想回到從前與海洋親近的關係,希望與北觀處協調,討論合適的開放方案。
同場加映:
和平島就是遊樂場|頭目談阿拉寶灣聚落展望,憶兒時「曾被丟進海裡學游泳」
租屋太貴不如自己蓋房|阿美族人北漂基隆和平島,開拓阿拉寶灣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