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的「豆干包」與淡水的「阿給」同為北部知名小吃,都以油豆腐和魚漿為基底,外觀看似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是「孿生兄弟」。但基隆人與淡水人卻堅稱兩者截然不同,從餡料到做法都有明顯差異。這兩款美食究竟有何不同?它們的身世起源又是如何?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基隆豆干包VS淡水阿給的身世起源
阿給的日式基因
淡水阿給的起源可追溯至1965年,據淡江大學「淡水維基館」記載,阿給的命名源自日語「油豆腐」(油揚げ,abura a ge),簡稱「あげ」(a ge),音譯為「阿布拉阿給」,後簡化為「阿給」。

發明者是淡水人楊鄭錦文女士,受日本教育影響的她,在淡水中學旁的小吃攤販賣炒飯與刨冰時,為了不浪費剩餘食材,靈感來自日本人用油豆腐包食物的做法。她將油豆腐中間挖空,填入調味過的肉燥冬粉,再以混有紅蘿蔔絲的魚漿封口,蒸熟後淋上自製辣醬,創作出這道平民小吃,深受歡迎 。
豆干包的福州血統
基隆豆干包的起源則與福州文化息息相關。作家魚夫引用「魚丸伯仔」的告示指出,豆干包源於福州料理,與福州魚丸同為「福州師包肉漿類」的姊妹品,傳入台灣近百年,以基隆最為普遍。
「魚丸伯仔」傳承福州師傅技藝已近60年,持續改良,使豆干包更符合現代人口味。可見,阿給的靈魂源於日本,豆干包的血緣則來自中國福州,兩者分別演化,無模仿之說。

做法與餡料大不同:蒸熟VS水煮,冬粉VS絞肉
雖然阿給與豆干包都使用油豆腐與魚漿,但做法與餡料差異顯著。淡水阿給是將油豆腐挖空,填入炒過的冬粉(部分店家用未炒冬粉),以魚漿封口後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體積較大,約為豆干包的兩倍。
基隆豆干包則是將油豆腐劃出缺口,填入醃製過的豬絞肉,再以魚漿封口,經水煮而成,外觀呈底面為三角形的短柱狀,油豆腐外圍覆蓋一層白色魚漿,體積較小,吃起來像豆腐鑲肉與福州丸的綜合體。
基隆豆干包哪裡找?在地人熱議推薦
基隆豆干包是當地人記憶中的古早味,PTT基隆版網友熱烈討論哪家最好吃。一位搬離基隆的網友發文懷念安一路安樂市場內的豆干包(僅週五營業),並詢問是否仍營業及聯繫方式。可惜,根據網友回應與近期資訊,這攤已無確切營業消息,僅有網友提到安樂市場內其他攤位,如市場水溝旁的小吃攤仍有販售豆干包。

網友推薦多處地點:愛二路頂呱呱旁的「魚丸伯仔」價格親民,內餡以沙茶調味,口味較重;南榮路117巷內的魚丸攤(僅開到下午)與孝一路85度C對面的傍晚小攤也獲好評,後者還有鹹湯圓;火車站旁賣魚丸豆干包的麵店則以辣椒醬聞名。
- 愛二路頂呱呱旁的「魚丸伯仔」: 這家老字號以平實的價格和沙茶風味的濃郁內餡擄獲不少人的味蕾。
- 南榮路117巷內的魚丸攤: 這家隱藏在巷弄內的美味只營業到下午,想嚐鮮的朋友可要把握時間。
- 孝一路85度C對面的傍晚小攤: 除了豆干包,這裡的鹹湯圓也廣受好評。
- 火車站旁賣魚丸豆干包的麵店: 他們家的辣椒醬可是出了名的夠味,搭配豆干包別有一番風味。
基隆小吃新體驗,你會去嚐鮮嗎?
基隆豆干包與淡水阿給各有千秋,前者承襲福州傳統,後者融合日本風味,兩者從起源到做法都截然不同,稱不上孿生兄弟,更像是遠房親戚。基隆豆干包以其古早味與在地情懷,持續受到居民喜愛。你會去基隆尋找記憶中的豆干包滋味,還是更想試試淡水的阿給?快來分享你的選擇吧!
延伸閱讀
基隆必訪老店!慶安宮對面「大白鯊魚丸」70年傳統滋味,豆干包魚丸湯濃郁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