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提醒各國重視心理健康。為營造友善支持的職場環境,行政院推動增訂公務人員「身心調適假」,經會議審議通過,選在同一天正式施行「公務員身心調適假」,象徵將國際倡議與國內政策接軌。
公務員身心調適假
公務員每年可請3天,免附證明、可小時計算
依規定,自 2025 年起10月10日起,全體公務人員每年可請 3 天「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計算最多 7 天,可小時計算、免附醫療證明,機關不得拒絕或對請假者做不利處理。鼓勵公務人員自我覺察,並透過身心調適假舒緩壓力、照顧身心,以維持良好心理狀態。
行政院補充,本次修正除呼應「健康台灣」願景,透過增訂身心調適假鼓勵公務人員重視心理健康、強化職場韌性外,亦通盤檢視各項假別規範,期能建構兼顧工作及家庭的友善健康職場環境。

公務員壓力常見三來源
精神科醫師蔡佩蓁指出,公務員的壓力來源有其特殊性,往往外界與家人難以理解,常見的壓力源包括:
1. 政策執行壓力
非決策者卻需在一線承擔政策效果與民意批評。
2. 資源受限
在人力、預算不足下,需求卻不斷增加,臨床上常觀察到「職場去人格化」現象,員工變得淡漠抽離卻未必能自我察覺。
3. 僵化的組織文化
層級分明、氛圍保守,使員工不敢輕易請假,擔心被貼上「不負責」標籤。
蔡佩蓁醫師提醒,若低落、焦慮等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以上並影響日常功能(如食慾、睡眠或專注力受影響),就應視為警訊,需及早就醫,而非僅靠休假。

線上資源助攻,讓心理照護成為日常
除了「身心調適假」,各地方政府也已在官網設置EAP(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專區,提供心理、法律、財務等一對一諮詢服務;教育部等中央單位亦設有心理健康專區,供教職員工使用。近年更有專業醫療團隊投入線上看診服務,透過線上的高隱私性、低門檻的方式,讓心理支持成為公務員日常中的可及資源。
蔡佩蓁醫師強調,心理照護應從日常做起,善用上述資源,才能在高壓中找到穩定與喘息的空間。
【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 原文刊自【公務員壓力大?10/10起新增「身心調適假」每年3天免證明】
身心調適假常見問題FAQs
公務員「身心調適假」每年有幾天?請假需要提供醫療證明嗎?
公務員每年可請 3 天的「身心調適假」,且規定免附醫療證明。機關不得拒絕或對請假者做出不利處理。
公務員的「身心調適假」是否可以彈性使用?
這 3 天假可以小時計算,且併入現有的事假天數(最多 7 天)中計算,提供公務人員高度的彈性,鼓勵自我覺察並及時舒緩壓力。
公務員常見的壓力源有哪些?低落情緒持續多久應該視為警訊?
常見壓力源包括:1. 政策執行壓力、2. 資源受限(常導致「職場去人格化」)、3. 僵化的組織文化。若低落、焦慮等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並影響日常功能(如食慾、睡眠或專注力),就應視為警訊,需考慮及早就醫。
延伸閱讀
台灣失眠盛行率逾23%!中醫教你7種睡眠小妙方,配合耳穴按摩助好眠
心好累、壓力太大?衛福部補助15-45歲免費心理諮商,4步驟申請給自己一個喘息機會
工作越忙越胖?小心壓力肥讓你「腹」擔加重,7個警訊提醒你該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