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曾討論過「電動機車」究竟適不適合基隆?雖然最終並沒有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不過可以了解在基隆推動電動機車有哪些優點,以及究竟會面臨什麼難處。而這次要進一步探討「為什麼」要在基隆推行電動機車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相對簡單,那就是為了「減碳」與「環保」。這時你可能想「減碳是什麼?跟我有關嗎?」是的!不只有關,還要靠你才能達成!
電視常說的「碳排放」是什麼? 原來這些事物都會造成碳排增加!

「碳排放」其實指的就是「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臭氧等等,因組成以二氧化碳為主,又稱為碳排放。雖然大多無色無味,不會對人體產生直接影響,卻會使全球暖化的速度加快,助長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加劇等氣候危機,衝擊你我生活。
碳排放增加造成氣候變遷 基隆市「這些變化」最有感!

以「基隆」為例,今年夏天因「極端氣候」、異常雨量減少,導致基隆市有多處高地自來水供應不足,甚至有社區停水6天;但到了9、10月,不少颱風伴隨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帶來驚人雨量,甚至還爆發土石流、邊坡坍方等意外。
從數據上可以看到,過去10年基隆夏季和冬季氣溫「月平均氣溫」都上升了1度(計算至截稿日12/19),顯示基隆市整體氣溫有升高跡象,且基隆市夏季降雨較10年前減少20天,一整年大雨發生次數也明顯增加,以9、10月降雨情形來看,基隆觀測站這兩個月共降下1417毫米,達設站以來第3多,過去平均為767.7豪米。

不只如此,全球暖化、氣溫上升導致北極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更可能直接導致基隆港遭遇「滅港」危機!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以全球冰蓋的融化速度計算,若人類不採取任何減碳措施,到了2100年,基隆海平面將上升82公分,「基隆港」未來可能遭到海平面上升及暴潮衝擊。
綠色交通哪裡「綠」? 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碳排大比拚

為了加速綠化環境,政府希望從民眾日常的交通工具著手,雖然燃油機車滿油時可跑的里程數高於滿電時的電動機車,但燃油機車每公里所產生的碳排放高達50.8公克,卻是電動機車的兩倍。
中央政府喊出希望全台電動機車占比在2030年達到35%、2035年達到70%、最終在2040年達到100%目標,但截至今年10月,國內電動機車累積銷售量78,482輛、只占整體機車市場約11.6%,距離2030年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
不減碳會怎麼樣嗎? 不跟上國際趨勢台灣業者將失去競爭力

民眾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來幫助環境減碳,像是將個人運具替換成環保的電動車、電動機車;上下班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如公車、火車等通勤;在家中使用節能家電;平常有瓶瓶罐罐可以重複利用,或減少使用塑膠產品;飲食方面則可以多吃蔬食等等。
而不只一般民眾,就連企業、工廠也需配合「減碳作為」,否則恐怕失去與國外廠商的合作機會!「台灣電動車教父」台大名譽教授鄭榮和指出,現在許多歐美國家為了減低碳排放,甚至課徵「碳稅」,不少國外廠商與我國業者合作也會要求揭露「碳足跡」等資訊,來決定是否合作。台灣做為出口國,如果不配合轉型,就容易被其他國家課以重稅,稅金會加重產品的成本價格,進而影響我國產品出口與競爭力。那要如何讓民眾願意配合政府目標期程,全面汰換電動車,以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呢?
電動機車議題易淪政治炒作 學者:推得好不如推得「巧」!

鄭榮和不諱言指出,其實綜觀謝國樑的電動機車政見本意原是美事一樁,無奈多數民眾都認為這只是「政治話題」;事實上從政府角度來看,確實有來自國外的進出口「壓力」,如果不積極跟上國際趨勢「是需要承擔後果的」。但台灣是民主國家,現階段政府只能夠以「鼓勵」的方式來喚起民眾的意識,如果太積極推動,容易被當作是在「炒作政治」,反而激起反彈聲浪。因此他認為,以目前民眾的認知情況看來,要馬上推動「全面汰換成電動機車」可以說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

不過據了解,謝國樑與新的市政團隊已積極著手和廠商洽談,也規劃了一系列財源政策來支應;他同時強調,電動機車的本意是為基隆人在地就業提供誘因、作為在地代步使用,並非設定跨縣市騎乘;他也再三向基隆市民保證「一定會實現這項政策」。但因這項政策涉及龐大經費,究竟新任市府會如何實踐,以及如何妥善運用預算,都是影響施政表現的關鍵,也讓選民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電動機車」適合基隆嗎?濱海多雨城市易生綠繡!台灣電動車教父這樣說…
基隆捷運明年Q4動工!各站規劃及房價一次看,部分建案已漲破3字頭
「基隆通勤族」比例全台之冠!來回至少2小時,相當於每月多上5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