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生走到終點,該如何告別?在傳統觀念中,「入土為安」代表著圓滿的終章,家族墓地、納骨塔,是許多家庭延續世代記憶的所在。然而,隨著土地日益珍稀、環保觀念興起,「聯合海葬」這種不設實體、不燒紙錢、回歸自然的告別方式,悄悄在台灣打開了另一扇門。
2025年3月26日,台北市首場聯合海葬選在基隆碧砂漁港啟航,31位先行者在親友的陪伴下,於碧海藍天下完成人生最終的旅程。這不只是一次海上的儀式,更是一場生命觀念的改寫,身後不再拘泥於形式,而是轉向自然、簡約與愛的延續。
告別傳統!聯合海葬回歸自然
為何越來越多人選擇海葬?
根據統計,台灣環保自然葬的案件數從2010年1,546件,成長至2019年的12,788件,成長逾七倍。過去10年間,環保葬逐漸從邊緣選項變成主流討論,海葬更因為象徵自由、節省土地、沒有傳統掃墓壓力而備受青睞。

對許多家屬而言,海葬不僅代表逝者「乘風破浪」的遠行,也為活著的人留下更自由的追思方式。不再受限於掃墓日期或實體位置,而是能在任何思念湧現的時刻,到海邊看看、靜靜追思。
聯合海葬流程:從申請到海上告別
目前台灣聯合海葬主要由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政府每年聯合宣傳辦理,多選在5月至6月間。基隆市礙於整體作業量能,目前尚未加入聯合海葬的行列。不過,基隆市民若想選擇海葬,仍有以下兩種方式:
- 加入北北桃聯合海葬:全台灣不限戶籍,皆可申請參加台北市或新北市政府舉辦的聯合海葬。
- 自行辦理:向基隆市殯葬管理所登記,火化後可免費研磨骨灰,並取得相關文件,自行與船家接洽辦理。(點我看基隆市海上骨灰拋灑實施辦法)
以今年的基隆碧砂漁港場次為例,整體流程如下:
申請資格與資料準備
- 受葬者的火化證明(或骨灰來源證明)
- 申請人身分證明文件
- 海葬申請書
- 共同出海家屬(限2人)之身分證影本
- 若委託殯葬業者代辦,需附上委託書
流程步驟
- 向所屬縣市政府提出申請,經過審查後確認參加名額。
- 參與由政府統一舉辦的追思儀式,現場會播放音樂、致詞、分享照片,氛圍溫馨不悲傷。
- 搭乘安息小船出海,在指定合法海域(通常為港口外6000公尺以上)拋灑骨灰。
- 骨灰裝於可分解的環保安息盒中,由家屬親手投下海中。
- 拋灑鮮花代替焚香,並由工作人員記錄拋灑的經緯度,供後人日後追思。
參與聯合海葬全程免費,包含出海船票與儀式安排,不分國籍、不限戶籍,只要符合條件即可申請。
海葬的自由與簡約:跨越傳統藩籬
與傳統的距離,不再是隔閡
北市殯葬處指出,今年參與聯合海葬的民眾中,有近四成為佛道教徒、三成無宗教信仰,還有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信仰者,顯示海葬的接受度逐年上升,逐漸跨越宗教與傳統的藩籬。

像今年參與海葬的周小姐便表示,先生生前熱愛旅遊,曾叮嚀她「不要把我關在罐子裡」,希望最後一程也能像一場自由旅行。「想我時,就去海邊看看」,成為家人之間最深的默契。
簡約、不留遺憾的選擇
雖然海葬過程看似簡單,卻需要天氣、海象與時間的配合,一旦風浪過大可能延期,對家屬的配合度是一大挑戰。不過,為提升儀式品質,北市殯葬處也持續優化細節,例如今年起提供「個人化紀錄影片」,讓家屬可保存回憶,而非僅有制式錄影資料。
當生命的最後一哩路,不再是墓碑前的沉重,而是向著無邊海洋的自由,那樣的畫面或許比任何儀式都更令人動容。不立碑、不燒香、不留遺憾,讓愛與思念在大海中自由流轉,這或許就是未來殯葬文化的方向。
海葬常見問題FAQs
延伸閱讀
基隆葬儀社業者名單與殯葬流程收費一覽,海葬、樹葬、文創園區…追思方式原來這麼多元
親人過世,要辦哪些手續?死亡證明、除戶、繼承流程、時限整理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