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升學制度高度競爭與不確定性的時代,有一群基隆孩子選擇以實作與創意開闢屬於自己的未來。本週《基隆Podcast》中,主持人余治明邀請基隆商工學生劉家妤與培德工家校長吳佳嬅,深入對談技職教育的價值與特殊選才的可能性。
技職教育新浪潮:實作力成為升學王牌
劉家妤:從興趣到全國冠軍的實作之路
劉家妤自小在七堵成長,國中就讀明德國中,她坦言自己是個喜歡表達、善於簡報的學生,當時被行銷簡報課程所吸引,便選擇就讀基隆商工商經科。「當時只是覺得有趣,沒想到後來這成為我申請大學的重要利器。」
在基商的學習中,劉家妤與團隊以火鍋品牌為題,撰寫12頁的行銷策劃案,結合消費者調查與SWOT分析,經過反覆修改與演練,最終代表學校一舉拿下全國創新創業競賽第一名的佳績。

她也參與創新發明展,與同學發想出「防下藥智能水壺」,結合指紋解鎖與跌落警報功能。原先遭遇技術門檻困難,甚至被科大教授建議放棄這類技術型主題,但商經科老師不放棄學生的創意,主動邀請工科主任協助技術開發,促成跨科合作,最終拿下銅牌獎。
「我覺得這就是特殊選才最重視的地方,不是你背了多少書,而是你真的做了什麼、學會了什麼。」
特殊選才:實績勝於分數
「特殊選才看重的是『你做過什麼』,而不只是考卷上的分數。」劉家妤表示,許多人以為讀技職就與升學無緣。「像是我參加比賽的紀錄、社團擔任社長的經歷、主持全國技藝競賽的經驗,都一一整理進備審資料中。」她選擇報考台北市立大學行銷系,並透過特殊選才成功錄取,「不需要靠高分數,但需要靠真實且具體的學習成果。」
培德工家:技職教育的實作沃土
培德工家校長吳佳嬅見證過許多從平凡出發、最終亮眼收尾的學生。「對熱愛實作、勇於探索的孩子而言,技職加上特殊選才,就是開啟未來最踏實的鑰匙。」作為基隆唯一設有汽修科的學校,培德長年深耕汽車維修與餐飲兩大技職主軸。汽修科學生在高二就開始為實習做準備,學校透過與地方車廠及集團合作,讓學生能在二、三年級階段就進入業界實習,累積經驗。

「餐飲科的學分中有超過六成是實作課,學生每天都在做菜、學習擺盤與創意發想,還有成立台菜研究社,讓同學自主研究傳統的台菜和創新料理,他們的學習歷程是真實且豐富的。」
不少校友從業界返校任教,把第一線的經驗帶回課堂,形塑出屬於培德的技職文化。例如張濬哲老師,從學生到進入東南科技大學深造,畢業後先進入業界發展,後來回到培德工家任教,最後更進入科大端教授專業技術。「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我們看到的,是技術精神的循環與延續。」吳佳嬅語氣堅定地說。

基隆技職教育:從校園到產業的中堅力量
主持人余治明表示,基隆市政府教育處從國小開始即安排學生至本市職探中心體驗職群課程,國中亦有辦理生涯發展教育及技藝教育課程,從下而上進行不同學階的技職體驗,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升學職涯探索機會,為未來升學作準備。
而從技高到科大是一個著重於職業準備教育的階段,技高生透過學校與產業的學習及實習訓練,將成為一個專業的人才,未來更會成為我國社會產業的中流砥柱!
技職教育常見問題FAQs
特殊選才真的不看學科分數嗎?
特殊選才並非完全不看學科成績,但更著重於申請者在特定領域的實作經驗、競賽成果、作品集、社團參與、領導能力等多元表現。劉家妤的例子就證明,即使學科成績不是頂尖,但透過突出的實作能力和具體的學習成果,也能成功進入理想大學。
技職學校的學生只有實作經驗,學術能力會不會比較弱?
技職教育並非忽略學術能力,而是更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像基隆商工的行銷企劃案,就需要紮實的市場分析、消費者行為研究等學術基礎。培德工家的學生在學習實作技能的同時,也會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許多技職學校也鼓勵學生持續升學,透過科大等管道深化專業知識。
延伸閱讀
基隆學子繁星放榜超亮眼!在地就學逆襲台大法律、日本留學,老師1句「你可以」成關鍵
35.8高分生棄北一女!省3小時通勤,學霸現身說法:在地就學+繁星計畫是關鍵